我认识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大家共同的问题都是:有没有现成的办法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我的答案是:有。但家长需要先学习。
大部分家长一听到“有”都两眼放光,一听到“家长需要学习”就全都打了退堂鼓。
根据我的经验,能留下来耐心学习的家长百里挑一。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有个“一招鲜”的办法,能让孩子突然一下就听话、乖巧起来。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需求,有一个人在十几年前就完成了:
他有心理学和精神学的专业背景;
他研发了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的网瘾治疗法;
他给了成千上万个孩子永远无法忘怀的印象,其深刻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亲生父母;
他的名字叫做:杨永信。
他采用的方法是毫无人性的电击疗法。
我身边这些茫然无助、又不肯改变的父母,让我一次次想起了臭名昭著的杨永信。从迎合家长需求的角度看,杨永信太了解家长了。他知道家长们只需要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至于动用什么残忍的手段他们并不关心。
所以,杨永信曾经红极一时,受到无数家长的追捧,就差给他修庙了。
现如今,杨永信已经被口诛笔伐了多年,也早已销声匿迹,可家长们的需求却从来没有变过:一个杨永信倒下去,千千万万个赵永信、李永信得站起来啊。
这真是个极具讽刺、又极度可悲的现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让人听话”这件事情上,还有比杨永信更厉害的人物。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有一项残忍的手术:前额叶切除术。这项手术的创始人莫尼兹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说实话,看了他的手术方法,我一直怀疑这哥们是干兽医出身的,手段那叫一个简单粗暴。
在被叫停之前,这项手术几乎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不二法宝。但凡患者情绪不稳定或者出现精神分裂的征兆,那就麻溜用冰锥伸到大脑里给捅一捅,走你,下一个!讲究点儿的医生会将前额叶切除,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姐姐就接受过此类手术。
做完手术,患者也不叫了、也不闹了,一口气坐仨小时都不会笑了,就连总统的姐姐都不会自己尿尿了。
最终,这项缺乏人道的手术大约在上世纪6、70年代被叫停。
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简单粗暴,未必直接有效,搞不好后果还很糟糕。
我想说的是:连曾经获得过诺奖的手术都可以被叫停、都可以被推翻,做父母为什么就不能呢?父母那可笑的面子,比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奖项还伟大么?
家庭教育的对象究竟是谁?
我的大女儿目前正值青春期,她从小就是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孩子。青春期这两年,家里的亲子冲突也不少。我一边不断地努力调整自己,一边相信她会渐渐成熟。
可无论她如何叛逆,我都万万不可能把她送到杨永信那里去。那些孩子确实是被杨永信“治愈”了网瘾,但却造成了终生都无法挽回的严重心理创伤。
我能理解当父母看到孩子深陷网瘾时的无助、无力,可这绝对不是把孩子送给别人去调教的理由啊。
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四个字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你看,学校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嘛,简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错!大错特错!
家庭教育的对象首先是家长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些一味想通过外部力量去改变孩子的家长们,他们不要说是通过考试,就连起码的责任都不想承担:
他们自己不反思、认为错的永远是孩子,才把孩子推给了杨永信;
他们自己不学习、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才让孩子遭受野蛮电击;
他们自己不改变、认为孩子必须要改变,才给了杨永信作恶之机。
他们自己病了,为什么自己不先去电击一下试试看呢?有给杨永信歌功颂德的功夫,反思一下自己不行么?
这都是因为他们把家庭教育的对象搞错了,孩子只是家庭教育的产物,而不是家庭教育的对象!
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家长有什么资格去要一招鲜呢?
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TA自己的养成的,家长有什么权利要TA改变呢?
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单纯外力可以操控的,家长有什么理由送他去电击/训练呢?
前几年有一档电视节目《超级育儿师》,里面绝大多数家长其实就是希望在节目中找到心中男神杨永信罢了。很遗憾,节目组的价值观尚在,育儿师们也只能提供短暂的帮助,节目组撤出后,那些家庭面临的问题还会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
打个比方,医生对吸烟成瘾的大爷说:“大爷,我先给您开了止咳的药,但您回家一定得戒烟啊,不然好不了。”然后大爷回家继续一天3包。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大爷去医院的目的不是治病又是啥呢?解闷吗?还是医保卡里的钱花不完了?
作为母亲,我能理解在教育孩子的征途中那些遇到困难的父母,每每无力、无能的时候,杨永信们就会趁虚而入。
但是,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使用工具,还因为我们勇于修正错误、敢于正视自己。
做父母,更是如此。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