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金榜题名是人生喜事,庆贺活动极具仪式感,其中“雁塔题名”和“跨马游街”两项活动都是由山东学子发起的。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举人既及第……又有曲江会、题名席。”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一旦进士及第,将会参加曲江宴和“雁塔题名”活动。曲江位于唐朝京城长安(今西安市),为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因在此设宴,故称“曲江宴”。曲江宴本是朝廷为安慰落第举子所设,到了唐中宗年间,改为赐新科进士曲江游宴。进士们尽情游乐,开怀畅饮,赋诗抒怀,他们将酒杯放在盘子上,让其在曲流之上随水漂转,转至谁跟前,谁就执杯一饮而尽,遂成一时盛事,因此名叫“曲江流饮”。进士们参加完曲江宴后,又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即“雁塔题名”。这一流传千古的科举雅事,起源于山东进士张莒。
张莒,长山县(今邹平市东部和淄博市区西北部)人。唐代宗大历九年,张莒进士及第,他参加完曲江流饮后,与好友乘兴登上大雁塔,张莒难掩兴奋之情,挥毫在塔壁上题写了“新科进士张莒”六个大字。张莒此举引起轰动效应,新科进士纷纷效仿,都来到大雁塔题名,一时成为唐代风尚。唐人韦绚撰写的《刘公嘉话录》记载,“慈恩题名,起自张莒。”后来大慈恩寺的僧人为了保护大雁塔,就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诗廊”,专门用于新科进士题名赋诗,因此留下了无数佳话。新科进士在曲江流饮后,蜂拥而至慈恩寺题名阁,他们先各自在一张方格纸上书写自己的姓名、籍贯,并推举其中书法出众者,作文一篇以记此盛事,然后交予专职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这些人中日后若有做卿相者,还要将姓名改由朱笔书写。《太平广记》记载,柳宗元和刘禹锡同一年考中进士,题名于大雁塔上,当时是先由柳宗元草拟名单,再由谈元茂执笔书写。大家都很谦逊,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醒目的地方,而是写在押缝的板子上,游人一般也看不见。
西安大雁塔
在“雁塔题名”者中,最有名的要数白居易了。唐德宗十六年,28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这一年只录取了十七名进士,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同榜进士曲江饮宴后,游览大雁塔,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据《新唐书》记载,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是以门荫入仕,所以对进士很是厌恶,他上奏唐武宗:“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于是将在大雁塔上题名的进士字迹全部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雁塔题名”又恢复如故。由于每科进士都要到雁塔题名,慈恩寺的墙壁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了“花墙”。
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些珍贵的题壁。明万历三十二年对大雁塔进行重大修缮,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便是如今的大雁塔。明清时期,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每次乡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主人公冯素珍唱道:“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这里提到的就是新科状元“跨马游街”,这起源于宋代山东莱州贡子蔡齐。宋代在沿袭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
据《宋史·蔡齐传》记载,宋代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出了一道殿试题《置器赋》,让参加殿试的士子们论何为国之器。宋真宗看到蔡齐的答卷文笔优美、论述严谨,他尤其对文中的“安天下于覆盂,其工可大”的语句大为赞赏,对身边的宰相寇准说:“得人矣,有安天下之意,此宰相器也。”宋真宗见蔡齐身材伟岸、相貌堂堂,对答从容不迫,举止端重优雅,甚是喜爱,当即钦点为状元。宋真宗赏赐蔡齐御马一匹,供其乘用,并诏令禁军首领派七名皇宫侍卫,专门为蔡齐清道,以表示对蔡齐的恩宠。蔡齐意气风发,头插双翅、身着锦袍,由大内高手开道护卫,“跨马游街”于汴京御街之上。沿途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观看,科举状元“跨马游街”,蔡齐是获此殊荣第一人,为后世效仿。
蔡齐像
蔡齐,字子思,莱州胶水县(今平度市)人,曾祖父蔡绾曾做莱州胶水县令,因而就在那里安家。入仕后任朝廷和地方官员,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并有远见卓识,重视教育、为民谋利,曾任宰相之职。宋仁宗宝元二年四月蔡齐病逝于颍州任上,赠兵部尚书,谥“文忠”。欧阳修为其立传,颂他“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缙绅倚以为重”。与蔡齐同科进士的范仲淹为他写了墓志铭:“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见佞色则疾,闻善言必谢。”
新科状元“跨马游街”以后延伸到全体及第进士,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明代画家余士和吴钺共同绘制的图册《琼林登第》,记录了明代隆庆二年32岁的徐显卿金榜题名后跨马赴琼林宴的热闹情景。图中徐显卿身穿进士服,头上戴着进士巾,手执用槐木制作的笏板。画中徐显卿骑着一匹白马,踌躇满志、兴高采烈,两个黑衣皂隶为其牵马。前面一队仪仗,举着旌旗,抬着“进士及第”匾牌,吹奏着乐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画面的右侧为沿街院落,女子们有的掩门,有的在墙内登高观看。
康熙三十六年殿试,徐州举子李蟠的《廷对制策》全文三千余字无一差错,对军政、吏治、河防等答对贴切,符合事理、见解独到,且文笔流畅、气势磅礴。康熙皇帝大加赞赏,钦点李蟠第一甲第一名。李蟠簪花披锦,“跨马游街”,一时伞盖旌旗、簇拥载道。沿途观者如云,万人空巷,大户闺秀或卷帘观望或登楼远眺。志满意得的李蟠骑在高头大马上,看到如此盛况难抑兴奋心情,即兴赋诗一首:“十年辛苦对青灯,豪气染成万丈虹。笔架山头腾彩凤,砚池波内起纹龙。马蹄踏碎长安月,玉管吹消紫陌风。十二朱楼帘尽卷,佳人争看状元红。”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郑学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