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他们想重新讲讲,这位21岁英雄的故事

原创黑白文娱

2023-05-24 08:23:13

在这一次的讲述中,黄继光是主角,他也是一种“观众视角”。他看到了所有战斗人员如何一批批冲上去牺牲;他看到了将自身作为“镜子”来引导他的教导员,如何前行、如何选择;他看到了同行的另两位年轻通信员如何先走了出去,倒了下来……在所有的引向与激励之下,在所有爱与恨情感的冲积之后,在为完成任务必须如此也只能如此的境况之中,最后成为了这样的“黄继光”。

蓝二/文 三个普通年轻人,要去完成一个伟大的任务。

这是藏在《特级英雄黄继光》片名之下,淘梦希望讲述的一个好看也有力量的故事。

在主旋律创作丰盛的当下,这帮年轻的创作者挑战高难度,希望将一位21岁的英雄似乎耳熟能详又似乎充满陌生感的故事,放在今天讲述,讲出他们的感同身受。这其中,关于精神的正名,关于情感的共通,关于年轻的职责,也关于一次作品创作艺术的追求。

当这些都被用心地完成奉上,他们成就了一次“英雄”的新解,也在网络电影精品里程上往前又迈出了自己的一步。

写实的“人味”

《特级英雄黄继光》,片名上看或许显得传统和板正,然而打开影片,它脱离了厚重题材可能带有的“包袱”,在故事片层面给到了足够的惊喜。

影片以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最后一段时间的任务为主线,间或闪回穿插他参军、训练的回忆,以及与母亲家人的情感。

对于现下的主旋律创作来说,做到“新鲜好看”,是应许之地。先吸引观众,再渗透立意。

围绕黄继光创作的难点就来了。可以想见,对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做叙事,必然有许多“规定动作”,大到他在部队里、在战场上真正做过什么,小到诸如他入伍入团的详细月份,都容不得偏差;但与此同时,由于朝鲜战场的混乱,加之黄继光本人在牺牲前是属于非战斗人员的通信员,所以关于他的一些战斗记载也存在关键空白点——导演周润泽向我们坦言,在前期研究黄继光时,从正史资料到影像纪录片甚至老一代的传统画本,他看了个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代前人在讲述黄继光故事时的难”。

为了故事性,90后的周润泽曾经想要“剑走偏锋”。

“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类罗生门式的讲述去抵达一个真实的黄继光?当黄继光已经牺牲后,官方有关于他的权威定论,同样从战场上走下来的人可能将呈现出一种冷静纪实的回忆,而他的母亲家人则会给出一些最个人化的讲述,我们从不同视角去还原出这样一位人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构想听起来足够有趣,但可能还是具有了比较高的落地风险。那么随之,当重新走回传统故事片逻辑中时,周润泽就选择了深扎入资料,用真实的东西做足“人味”与“写实”的细节质感,传递给观众另一种自然生动维度的观影趣感。

影片中现在这个黄继光,身上就有不少细节为观众品得津津乐道。比如初入伍时同为通信员的老乡问他朝鲜在哪个方位,黄继光愣生生地答了个“右上”——一个典型的见过地图却不懂地理的答法——这个过去出身贫苦没有太多教育背景,但又不服输自己攒着劲上进的年轻人形象,就这么勾出了一笔。又如在与教导员交心谈话时,尽管接受了教导员的思想,但黄继光也忍不住对他那套“讲烂了”的螺丝钉理论回以吐槽,正戳中影片外观众们的“槽点”。

这些活跃和丰富了叙事的细节,虽有“戏说”成分,但绝大部分都根源于正规资料中所留存过的黄继光家书、他人回忆等,由其中,创作者们对于这个牺牲时也仅21岁的年轻人的真实的个人性格、个人情感进行挖掘和感受,演绎出的血肉获得了军队、研究者等多方的认同,也受到了同为年轻一代的观影者的欢迎。

当然,这些生动细节虽有趣味,更重要的价值却落于这次创作者到底想“做”一个怎样的黄继光——这是弱化了“崇拜”、增强了人性的一个人。

正如在影片中,关于黄继光及战友们的最重要情感——亲情的描写,最让年轻人动容。“家书”贯穿影片始终,开篇处黄继光与战友两人自写家书,报喜不报忧地传递对母亲的思念;而到了影片后程一处回响设计,单个人的情感成了无数人的情感,许多个牺牲者的家书被“蒙太奇”于一起,不同家书中的不同言语接在一起毫无违和,完整得就像是同一个子女对同一个家的诉说。

这种情感的表达,成为了这部主旋律中与年轻人连接的一个关键点。出演黄继光的年轻演员刘家祎坦言,最初接到这个角色时,让他最为感动,也一下能够走近这个人物的正是这份母子情;而当影片上映后,观众们留下的评论亦最同感于这份深情——

“原来特级英雄也是一个想妈妈的孩子”。

伟大从何来?

近年的战争题材影片,几乎全部是“背靠真实史实+虚构人物群体”的创作模式。可以理解,真实史实构建价值基础,而虚构人物则给到更足的内容空间。相比而言,针对一位特定的真实英雄人物创作,显然会有独属自己的难度。

正如淘梦创始人&CEO、影片监制阴超和导演周润泽所说,《特级英雄黄继光》从2020年春夏开始策划,至现下上线,已有两年半的时间,这在同期网络电影中是相对长的周期。其中从剧本到成片,每一个关键交付阶段都要经历严格审查,最终成片阶段更是有长达一年的审查期。

从一开始就知道难,但一定要做《特级英雄黄继光》,阴超觉得是“想能够留下来一些东西,有更长期的意义”。

关于黄继光的影像叙事,上一次或许已经得追溯到关于上甘岭的黑白老电影中;黄继光家乡的传承者纪念者们,也期待有这样一个故事的落地,“许多人来谈过,但都没做出来”。

而对于中青代的创作者们,他们还感受到了更多的东西。

阴超、周润泽与刘家祎,尽管是不同代际,此前却都曾在网络空间中读到过同一些质疑:怎么会有人敢去堵枪眼?枪眼怎么是人能堵得住的?这种英雄事迹是不是编造的?

怀疑论,总有其生存空间,也总在蔓延。

抗美援朝战争确实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发生在本国内的战争有那么多真实的、来自每个人身边长辈的亲历见证,它有很多损失与空白,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的真相与力量必然会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所以这或许正是阴超等人所想的“留下来”:经由这一次的创作,无论是出品人、导演或是演绎者,每个人去重新认真翻看这段历史,他们重获了许多新知,并在作品中将这些新的认知与感受传递下去。

在这篇文章之前已经许久没有回顾英烈故事的笔者,脑中曾模糊地将黄继光的事迹与他人混淆;同样的,在这次创作之前的周润泽,也一度很难将黄继光的事迹与最知名的上甘岭战役做连接。但在与我们最近期的沟通中,周润泽已经是信手拈来地与我们分享他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许多认知。比如,在我们传统感觉中战役都是“很大的”,但上甘岭其实只是一个山顶与山脚高差几百米的小山头,于是关于这一山头的争夺,不是铺开来打的,而是一批继一批人力“往上堆”去打的;在这种状态下,处于装备强势地位的美军,更易从空地两端围成炮火封锁网,也因而这场战役是尤为残酷和惨烈。完整理解这种大背景,并不会全部体现于影片中,但却是“黄继光堵枪眼”这种事迹发生的根源所在。

梳理清晰了的创作者们,他们在影片中要去完成的表达就是“是什么、是谁让黄继光成为了特级英雄”,他们在讲的故事是“以黄继光为代表的三个普通年轻人,怎么去完成一个伟大的任务”。

对他们来讲,最真实的底气来源于一句史料,“上甘岭战役中,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这绝不是一种异化的、不可理解的“神性”时刻,而是身处此战争中的战士们,面对其特殊艰难而做出的选择。黄继光所获的特级英雄,或许并不仅予他本人,代表的是更多不曾留下姓名的英魂;而此次创作中的黄继光,也不仅仅是一个人。

在这一次的讲述中,黄继光是主角,他也是一种“观众视角”。他看到了所有战斗人员如何一批批冲上去牺牲;他看到了将自身作为“镜子”来引导他的教导员,如何前行、如何选择;他看到了另两位年轻通信员如何先走了出去,倒了下来……在所有的引向与激励之下,在所有爱与恨情感的冲积之后,在为完成任务必须如此也只能如此的境况之中,最后成为了这样的“黄继光”。

在有限制的创作中,黄继光的人物弧光或许是最难完成的一种描写,而此次创作者们的完成度,有还原有思考有惊喜:既有从史料中挖掘出的真实的“不立功不下战场”个人心态,向“更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和整体战争的成功”集体思想的转变;也有结合通信员这样非战斗人员的具体特性,而传达出的小我在战场上对个人职责、价值、主动性的思考与探寻——这其中不仅有区别于很多战争片统一的“奉献牺牲”表达的新鲜感,也有对于当下年轻人更打通的连接性。

由此,其实也在传递出一种新的英雄精神塑造。阴超也提到,近年许多国内影视内容创作者不约而同地通过作品在重新定义一种区别于西方式的、中国式东方式英雄的精神内核;《特级英雄黄继光》之中恰恰投射入了阴超与淘梦在这一议题上的感受——“中国英雄,为谁而付出、为谁而牺牲,他们的表达可能会更内敛,但这种深情反而会更打动我们自己的观众;很多时候,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守护了自己想守护的人,这就可以被称作我们的英雄”。

真实,成为一种力量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战场拍摄地,选在了河南巩义的一处山头。

在堪景时,导演周润泽与制片团队在这个山头上上下下跑了很多趟,定布局定路线定炸点,去模拟真实的战斗状态。晚上回到房间,抱着电脑修改剧本时,他突然哭了起来。

他觉得难,不是拍这部电影的难,而是他模拟想象后发现,当敌人占据高地,枪炮锁住了上山路线,制空权也被敌人掌握,炮弹随时会丢下来,志愿军战士们怎么能夺得下这个高地?这是一点错不能犯,犯了就是死亡。这是向死而生的冲。这就是逆行,就是孤勇向前。

在随后的影片拍摄时,周润泽非常讲求真实感。

诚然,现下所有的内容创作都会放大“真实”这一属性,但有时候它是作为一种形式感而存在,比如一些传统文化还原、年代氛围还原等。而在战争片中,在黄继光的这一次创作中,真实,希望创造两层沉浸感。

第一层是给演员的。

演员刘家祎就向我们讲述了参演时第一次拍摄战争片的压力,最怕自己担不起那份“厚重感”;而在拍摄时,就是真实,激发了他的本能。

“炮火,真枪,甚至我们有一次还用了一种威力非常猛烈的火弹,炸起来可能有四米高,人离它十几米都能感受到那种灼热——当然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这些在你身后追逐,在你身边炸开,会激起你奔跑、躲避的本能反应。”

周润泽也觉得,刚入组时似乎还处于少年与青年之间的刘家祎,在一场炮火连天的戏份、在拿着真枪开火了之后,脸上的感觉好像瞬间就成熟了,似乎应了“战争真的会使人成长”。

教导员在黄继光眼前牺牲,是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戏份。饰演教导员的演员武强化着难度较大的战损妆,一片片碎弹片“插”入他的脸部,这种状态给到刘家祎很大的冲击;此时刘家祎饰演的黄继光希望给逝去的教导员点上一支烟,一次两次三次,最终擦了五六次火柴,火柴都没能点燃,“就好像一次一次我想燃起希望,但一次又一次破灭了,这时候导演似乎不打算喊停了他想让我自己往下走,而我觉得‘到了’、‘够了’,希望的破灭让‘我’已经崩溃了,于是我放弃了继续点烟的行为,任自己失声痛哭了起来”。在真实情感的刺激之下,刘家祎走出了剧本原定的框架,但这一切情绪都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也给影片一份意外的惊喜呈现。

这种真实的沉浸感,还有一层是周润泽希望给到观众的。

拍摄时,周润泽大多时候使用手持镜头,跟着战士们跑;有时在战场上使用小的长镜头,让观众们看到战场上的混乱。在演员们表演时,射击、掷弹,没有神枪手,全是受到猛烈轰炸追击中的拼力反击;而在一些轰炸发生后,还刻意让观众借角色之耳听到“耳鸣”中的外部声音……

甚至黄继光最后向枪口一扑的牺牲,在片中也消去了所有定格、慢镜等等情绪化、浪漫化的呈现,只是那瞬间决然的一扑。

所有这些,想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酷烈的、难以掌控的战场;而一个个普通年轻人,在这所有之中,做出了一个个绝不普通的选择,这就是真实的伟大。

图片来源:《特级英雄黄继光》公开海报

展开全文

黑白文娱

专栏作家黑白文娱,我们将探索艺人的影响力、导演编剧的想像力及制⽚⼈及影视企业掌舵者的思考力。并链接三者的化学反应。

相关推荐

不止《咏柳》: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诗、酒与书|历史人物

山西八里坪遗址:是独立“古国”,还是属于陶寺?|访谈

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让我这么说吧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