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犹大之吻》
Kiss of Judas
Giotto
1305
乔托《犹大之吻》聚焦于基督和犹大之间心理交锋的瞬间。基督坚定的目光回应犹大的注视,眼神中只有对背叛者的谦卑和同情。在指控、欺骗和背叛的喧嚣中,基督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怜悯。乔托首次赋予形象鲜明的人性动机,以及传统绘画欠缺的心理深度与逼真感。
乔托全新的艺术观不仅在他的艺术中创造了质朴、清新、庄严、厚重的审美境界,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研究和表达自然的艺术实验方式。自乔托以后,西方艺术家才逐渐的认识到,只有可视的客观物质世界,才是获取真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马萨乔《纳税银》
The tribute money
Masaccio
1427
画面描绘了《马太福音》里的故事:税吏质问耶稣是否缴纳了税。画面中央税吏正在索要纳税银,场景延续至画面左边,彼得从鱼口中取出钱币。右侧,彼得交给税吏纳税银。马萨乔将三个独立场景浓缩于一幅画面之中,赋予角色人性化的感情,同时在古典主义基础上加入了技法的革新。
马萨乔对光的使用是革命性的。除了单点透视外,作品使用了空气透视法。这种技术早在古较马就已经出现,但随后失传,直到马萨乔重新将其运用起来。画中远景的山峦、左边的彼得与前景相比颜色更淡、更加灰白、模糊,创造出深度错觉。画面以中央的基督及其门人群像为主,全面透视焦点集中于基督头部,光线和礼拜窗口进光方向一致,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富于真实感的效果。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妮夫妇像》
Arnolfini portrait
Jan van Eyck
1434
这幅谜一般的双人像,描绘阿尔诺芬尼和新妻宣誓的场景,展示出扬·凡·艾克卓尔不凡的传递细节和光线的能力。
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请注意在凸镜面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象细小得几乎看不清了,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得益于这种画法的启示。
凡·艾克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使画面能保持经久鲜润和美丽。据说,他是油画的最初发明者。不管是否确切,他在试验用油调色,并取得油画的艺术效果方面,是开拓者。他最先使用了新的涂料——松脂或乳剂。根据古代美术史家瓦萨里的记载,扬·凡·艾克用快干油来作画,能使画面在一昼夜间就可干燥而且不怕潮湿。后来很快传到了意大利,并被那里的画家所采用。
保罗·乌切洛《圣罗马诺之战》
Battle of san Romano
Paolo Uccello
1440
《圣罗马诺之战》是佛罗伦萨画家保罗·乌切洛绘制的三幅蛋彩画,描绘的是1432年佛罗伦萨人和锡耶纳人之间发生的圣罗马诺之战,对揭示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线条透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三幅画都是蛋彩画,且长度均超过三米。根据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证据显示,这些画作是由佛罗伦萨的一个家族在1435年至1460年间委托乌切洛制作的,委托者并不是教会人士,这在当时也是很不寻常的。
作品显示出直线透视法领域的突出成就。前景是交战双方,后面是持矛的队伍,地上横七竖八丢弃的武器盔甲。背景经过几何式的抽象处理和透视安排,具有强烈的空间效果。乌切洛首次在理性层面上,探索总结出 “焦点透视法”,不仅使二维空间艺术在视觉上趋于科学性,而且使东西方绘画的空间经营从此分道扬镳。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The Birth of Venus
Sandro Botticelli
1482-1486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翱翔于天上的风神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的春之女神正张开红色绣花斗篷,准备为维纳斯换上新装。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体现了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
丢勒 《野兔》
Young Hare
Albrecht Durer
1502
《野兔》 之上有着著名的“AD”名字花押,证明这件作品不是准备性的研究,它自身就是完成的作品。图像非常吸引人,人们很难把自己的眼睛从它上面挪开,同样我们也很难说明为什么会这样。一丝不苟的科学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但它不仅仅是一件科学实描。它的魔幻品质来自照亮野兔的全色光线,它从左边过来,投下奇怪的阴影。这道光把每一颗独立的毛尖都凸显出来,刷出了有层次的耳朵,把生气带给我们的眼睛。不同凡响的结果是这个动物似乎正在思考着观赏者。丢勒现存作品的多样性和品质,证明了其在艺术史的重要地位。
博斯《人间乐园》
The Garden of Earthly
Hieronymus Bosch
1500
这幅画左边是亚当和夏娃同在乐园;中幅则表现人间的肉欲欢愉;右幅是在地狱遭受残酷拷问的情景。左、中、右都是虚幻的想象绘画,表现人类从亚当夏娃的原罪到进入地狱的过程。
这幅木板上的三联祭坛画作于波希的艺术成熟期。画家把人们犯下的罪孽,心中萦绕着的恐惧,用鲜明具体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丰富的想象,安排大场景的高超手法和能力,细致入微的刻画,引起了后人高度兴趣。
这种对社会进行抨击性的寓意讽刺,蕴含着强烈的悲观情绪,反映出画家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焦虑。波希既不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不循着凡·艾克的路子描绘新兴市民阶层的家庭和亲情,而用想像力创造出一个神秘离奇的幻象世界,成了400多年后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乔尔乔内《牧羊人的朝拜》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Giorgione
1505
《牧羊人的朝拜》是文艺复兴盛期最精美的基督诞生画之一。圣家族在黑暗洞口接受牧羊人的朝拜,沐浴的柔和光线意喻基督把光明带给世间,玛利亚身着华丽的红蓝相间的织物。威尼斯淡金色的天空色调,和浓郁的田园氛围,让这幅基督诞生画与众不同。
达芬奇《蒙娜丽莎》
The Mona Lisa
Leonardo Da Vinci
1506
达芬奇《蒙娜丽莎》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为著名的画作。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对女性刻画到腹部,呈现出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
画面上,她优雅地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背景上空气透视模糊中起伏的远山,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使人感到在心灵视野的空间,她永远是无羁的小鸟,在翠林黛水上飞翔。达芬奇使她有明亮的眼睛,纤细的睫毛,垂落在半袒胸口的头发,并按当时的审美观点,女性的眉毛有损眼睛的明净,所以不给她画眉毛。一切都统一在大气的空蒙和荡漾的软流中。为了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的明确表现,达芬奇突破中世纪教会认为腹部以下可以引起人的情欲,故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的荒谬规定,把人物画到了腹部以下,对中世纪的观点公开表示对抗。蒙娜丽莎衣着朴素大方,具有音乐感的衣褶取代了一般妇女肖像上常见的珠光宝气,以一丝薄纱在额头轻轻撩起,增加着人物的妩媚。她的手被描绘得极为细腻,似乎正传导着一丝温柔的暖流。蒙娜丽莎最不可捉摸之处是从嘴角流露出的一丝微笑。这微笑有人称之为“圣洁的笑”,“妩媚的笑”,也有人称之为“魅力的笑”,甚至有人称之为“邪恶的笑”,蒙娜丽莎的笑成了千古之迷。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窥视到人物全部的内心世界。她的微笑、她的眼睛、显示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自信,宣告的是神权的覆灭,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纪。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The Sistine Madonna
Raphael
1513
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画面中窗帘揭示了圣母怀抱圣子的三角形布置。圣母的衣着白红蓝三色,分别象征着纯洁、爱和真实。描绘的是圣母怀抱圣婴耶稣,将它献给世人,两侧分别绘制了教皇和圣女的形象,他们脸上露出恳切和恭敬的神情,希望耶稣拯救世人。而趴在地上憨态可掬的小天使增添了整幅画的人性味道。
作品由圣母和圣徒组成的金字塔形构图,庄重均衡,人物温润丰满,色彩鲜艳柔和。圣母置于画面中间偏上的位置,视觉冲击力更加明显。画面中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形象。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