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号列车
"甘”号列车是澳大利亚的一个传奇。作为世界上最经典的火车旅行之一,"甘"号列车所提供的体验远远超出一列长途火车。





红色的火车头、主体车厢的金属原色予人一种狂野的感觉,巨大的车身钢牌上印着骆驼骑手的形象。对列车来说,“甘”的确是一个有点奇怪的名字——这是向当年的开辟者和冒险家的致敬。150 年前,为开辟红土中心,澳大利亚聘请了阿富汗人及骆驼协助进行拓垦、开发、运输等工作。1839年,由6匹骆驼组成的第一批“骆驼车队”从非洲抵达南澳的阿德莱德港。由于当时的恶劣条件,骆驼队中仅有一匹得以幸存。随着澳大利亚“中部开发”的进程加快,1860年代,这支“骆驼车队”扩充成拥有数千匹骆驼组成的庞大队伍,并在接下来的40多年内,担负起向偏远城镇运输物资、信件、重要资源和设备的重任,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甘"号列车(The Ghan)原名"阿富汗快车"(The Afghan Express),正是用来致敬这批穿越澳大利亚大陆的开拓先锋。


1929年8月4日,载有超过100名乘客的"甘"号列车,开启了首次澳大利亚内陆旅行——从南澳阿德莱德前往爱丽丝泉。最初的"甘"号列车由蒸汽拖运,当遇见雷电、洪水、高温等极端状况时常常束手无策。直到1980年,废弃了第一代"甘"号列车轨道,新型标准轨距铁路线被采用。随着爱丽丝泉至达尔文铁路路段的建成,澳洲人就一直梦想把“甘”号铁路线延伸到北部港口城市、北领地首府达尔文。2004年2月,“连接澳大利亚南北”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如今,全程2979公里的阿德莱德至达尔文的铁路,是世界上行程最长的南北向铁路,也是沿途风景最具对比色彩的神奇之旅。它穿越澳大利亚的广袤地域,从清澈湛蓝的天空、秀美清新的田园,到红橙色的沙漠地带、壮丽辉煌的日出与日落,再到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一路风光旖旎。
我乘坐的是每年4-10月期间,从达尔文开往阿德莱德的"甘"号列车,这趟旅程被称为旅行探险(The Ghan Expedition),将会额外延长一天一夜,停靠在南澳的Manguri站,参观那里的地下之城、澳宝蛋白石的采矿之都库伯佩地(Coober Pedy)。此外,我的火车之旅也是"甘"号列车的一个"Holiday Package",其中包括了6天火车线下的 "红土中心壮丽行"(Red Centre Spectacular)。

达尔文

市中心公园内的查理·达尔文塑像

旧市政厅遗址,这座建筑建于1883年,战争期间有幸存活,却毁于1974年的特雷西飓风

北领地国会大厦,一座宏伟的当代热带风情建筑



北领地幅员辽阔,其面积是维多利亚州的六倍,也约等于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面积总和。这片土地如此广袤,各区域之间气质迥异:北半边是热带和热带雨林气候,向南则是半干燥的沙漠气候。因此,北半边称为“北端地区”(Top End),南半边则称为“红土中心”(Red Centre) 。
北领地首府达尔文,以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的名字命名,1839年他曾考察过这里。1869年只有135人定居在此,1880年金矿的发现使达尔文迅速繁荣起来。达尔文也是唯一经受过战争洗礼的澳大利亚城市 : 1942年2月19日,242架日本飞机对达尔文进行了两轮轰炸。此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尔文港一共经受了63次轰炸。1974年,重建后的达尔文又遭遇了台风特雷西(Cyclone Tracy)——70%的城市建筑被毁,3万人被迫空运撤离。
今天,达尔文依然以不屈的姿态挺立在澳洲地图的最北端。在这里,现代的摩登气息和内陆的冒险气质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爱丽斯泉

爱丽丝泉澳新军团山(Anzac Hill)

从澳新军团山的瞭望台望向爱丽丝泉小镇,麦克唐纳山脉向东西两侧绵延数百公里

奧利夫·平克植物园(Olive Pink Botanic Garden)内的步道

爱丽丝泉电报站历史保护区的导览讲解员

爱丽丝泉电报站历史保护区的星空晚餐

阿拉伦美术馆(The Araluen Galleries)收藏的原住民艺术品
200年前英国人初到澳洲时,主要居住在大陆周边的海岸地区。1861年10月,苏格兰探险家斯图尔特(John McDouall Stuart)决定深入到澳洲中部的红土腹地做一番探寻。他率一小队人和骆驼从南澳阿德莱德向北出发。在没有现成道路,更没有GPS定位的荒蛮条件下,跋涉5个多月来到爱丽丝泉附近地区。之后继续北上,到达目的地达尔文港。
沿着斯图尔特一行的探险路线,澳洲政府在19世纪初开辟了著名的跨陆电报和邮政干线。爱丽丝泉因为位置居中,成为这条干线上重要的中转站(Telegraph Station)。
“爱丽斯泉"完美地融合了原住民文化与欧洲殖民历史,也是内陆探险的绝佳起点——它是通往澳大利亚的心脏乌鲁鲁(Uluru)的必经之地。
辛普森隘口





沿着西麦克唐纳山脉(West MacDonnell Ranges),来到辛普森山峡隘口。这里是阿伦特部落(Arrernte)土著人的朝圣地,巨大的岩石上留着土著人的壁画。辛普森隘口也是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家园,包括黑足岩袋鼠——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即使在旱季,常年的水潭(waterholes)也不会枯竭,滋润着岩石丛中的野草野花,以及向水而生的橡树、桉树。
风化和侵蚀作用让砂岩被雕刻成了陡峭嶙峋的岩石,潮湿环境下砂质中的铁被氧化,使得岩石表面呈现出各种深浅不一的颜色,从奶油色到深红。这就是红土中心标志性的红崖绝壁。
红土中心之路

从路边的小山丘上可以望见远处白色的盐湖

澳大利亚中部的内陆地区地貌多变。麦克唐纳山脉东西绵延数百公里,在数亿年的风吹日晒和冰川侵蚀后,形成了这样多变的地貌。古老的赭石景观、生机勃勃的原住民文化和明亮的星空造就了澳大利亚红土地带所特有的魅力——难以言表,却对每个人都有一股魔力。
在北领地,有这样一条热情自由的公路——红土中心之路。沿途景观从宽广平原到连绵山脉,从荒漠红土到沙漠中的一潭泉水,无不充满奇妙与惊喜。
这条总长1135km的环线始于沙漠小城爱丽斯泉(Alice Springs),拥有乌鲁鲁(Uluru)、卡塔丘塔(Kata Tjuta)以及瓦塔卡国家公园(Watarrka National Park),帝王谷(Kings Canyon)、麦克唐纳山脉(MacDonnell Ranges)和奥米斯顿峡谷(Ormiston Gorge)等澳洲地标景点。红土中心之路是澳大利亚内陆自驾游的经典路线之一,代表着传奇的风景、大胆鲜明的色彩和星光璀璨的夜空。
帝王谷





帝王谷的环形步道贯穿峡谷上下

高耸的砂岩壁历经数百万年的侵蚀,形状似刀劈一般,颜色绯红

由于风蚀作用,峡谷岩壁顶部形成了一个个圆顶

帝王谷100m下方的“伊甸园”水潭是当地600多种植物的庇护所




帝王谷位于北领地内陆腹地的瓦塔卡国家公园(Watarrka National Park),是澳洲中部平坦沙漠上的一块方圆8公里的红土岩石山脊。4.4亿年间逐渐形成的帝王谷耸立于茂密棕榈林之上,地表裂开深入地下270米,是澳大利亚景色最壮观的峡谷之一,充满岁月沉淀的古朴与厚重。
帝王谷的环线步道(Kings Canyon Rim Walk)长达 6.4 公里,一路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峡谷景色和秀丽的谷底风光。步道从陡峭的上坡开始,连续攀登500级石阶,然后沿着峡谷的悬崖面往下走,到达"伊甸园"水潭(Garden of Eden waterhole)和"失落的城市"(Lost City)风化岩石穹顶。
如果说红色荒原和巨石是澳洲北领地的标志,那么大自然还慷慨地赠予了这片荒漠温柔的绿洲。帝王谷有着多条健行步道、茂密的森林以及永久性水潭,峡谷险峻的红色岩壁从茂密的棕榈、蕨类和桉树丛林高耸而出,守护着丛林免受沙漠的侵袭,为当地动物提供了温暖的港湾。数万年来,这里一直是土著路里加人(Luritja)的家园。
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

卡塔丘塔(Kata Tjuta)的巨型圆顶砂岩


从"沙漠风帆酒店"步行10分钟,在一个小山丘上可以欣赏到日出和远处的乌鲁鲁


寂静之声晚宴(Sounds of Silence),在一位“星语者”的指引下观赏璀璨的星空

英国艺术家布鲁斯·门罗(Bruce Munro)的装置艺术《乌鲁鲁原野星光展》(Field of Light Uluru),以5万束光组成的梦幻方式与澳大利亚最神奇壮观的自然奇迹相连接
在澳大利亚的红土中心,坐落着壮观的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该公园拥有众多古老的奇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其同名的单体巨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乌鲁鲁(Uluru),又名艾尔斯岩(Ayers Rock),在地球上已经屹立了6亿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砂岩,长约3千米,宽达2千米,高348米(比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地下部分则深达6千米。而卡塔丘塔则是由分布在 20 多公里范围内的 36 个巨型圆顶砂岩组成。这两处景点都深深根植在原住民阿南古族人(Anangu)的精神信仰之中,30,000 多年来一直被他们奉为圣地。
乌鲁鲁巨岩本身就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其周边,不乏山谷、山峰、水潭和各种小径编织的景观迷宫。如果温度适宜,乌鲁鲁的早晨常常会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随着日头攀升,色调从晦暗、柔和逐渐变得强烈、炫目,熠熠生辉。
这块体量巨大、迷一般的橙色岩石,为澳大利亚的内陆景观增添了一抹超现实的剪影。

熊琦/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