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育者第6期
问创联合创始人朱蓓老师采访了剑桥博士Helen Wing老师,深入聊了Helen老师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作为母亲抚养自己孩子的经历, 以及她辅导的学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 牛津剑桥的录取原则 "
很多家长说,我们就想去牛剑,怎么才能把孩子培养进牛津剑桥呢?你和你先生分别是从牛津和剑桥毕业,你的大儿子也是从剑桥毕业,想听听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没有人可以有一个完美的培养计划能保证孩子进入牛剑。俗话说:优秀的对手是卓越(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牛剑录取的学生不仅仅是优秀,而是最追求卓越的学习者。
我们先说说牛津和剑桥的授课模式。牛津和剑桥大学有独有的导师体系,而这个导师体系的核心是自我主导的学习。
你的导师(Tutor)每周会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导师在学生提笔开始自己的研究和功课前不会教授你任何东西,他们只负责布置论文课题,你需要通过自学去完成你的论文。只有你想好自己要怎么做的时候,他们才会根据你的想法引导你思考并完成你的论文。
所以,在牛津和剑桥选拔学生的时候,他们想要识别出的是那些自学能力超强、有强烈且明确的学术兴趣并能够自我驱动和执行计划的学生。
在牛津和剑桥的申请中,无论哪个专业,你需要证明一点,你可以自己搭建你的知识体系可以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必须有强烈真沉的好奇心,被你的兴趣所驱动,走你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投喂知识给你。
而且当牛剑的学生在学一个科目的时候,要竭尽所能去学习这个科目的所有。你必须持续不断的学习。说实在的,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让最有天分和勤奋的学生也常常感到筋疲力尽,但牛剑就是追求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坚韧力。
“ 只有考入牛剑 才是优秀的学生吗?”
“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成功和幸福。但孩子首先是他们自己,而非父母的复刻品。”
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故事。她们三个人之间彼此非常不同,当然与我和我先生也更是完全不同。
先说说我的二女儿Lily,她大学时就读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研修英语和艺术史。我记得第一学期开学6周之后,我女儿和我通话说,哦妈妈,我的作业都做完了,导师布置的任务也都完成了,感觉大学好轻松啊。我逗她说:“哦,亲爱的,那你一定也把莎士比亚全集读完了吧。”
我女儿惊讶的说:“是么?要读的么?老师没说呀!”Lily一向对纯研究类的学科兴趣不大,埋头在图书馆读书也不是她的风格,但是她的极具创造力,热衷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热衷于研究古老艺术品,并逐步发展了对于动手修复艺术品的热情。但是读大学的时候,她就不是一个主动回去把所有的书都读完的人,我也没有诱导她去这样做,因为我相信她有她发挥自己最佳学习效率的方式。
我了解她且欣赏她的独特之处,所以鼓励她去到发挥自己优势,和能帮助她持续成长的大学去学习。我也从未包装她,让她成为看起来可以成为牛剑录取的学生。Lily现在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专注古老艺术品的修复,并且有机会去到英国以外的国家博物馆工作,她非常的胜任,而且完全的乐在其中,也不断地在用她自己的方式学习。
“ 如何保护学习的热情?”
我的长子Joseph,就与我的二女儿Lily相反。他九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他适合学术研究的路子。因为在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他对我抱怨:“妈妈,我们学校图书馆真不行,居然没有1996年之后关于阿拉伯地区局势冲突的历史资料,简直难以置信!”
Joseph如饥似渴的对历史有探索的欲望, 虽然我看到他的潜力,但我没有去向他灌输知识,或者趁机把他往一个既定的模型里去培养,而是继续启发他进行哲学讨论的对话。
我的存在不是提醒他该去学习什么,而是启发他去寻找知识和思考。他后来进入剑桥历史系,毕业以后也一直从事他热爱的工作,虽然我对他的工作内容是完全不理解。
所以,你看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也并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牛剑的学习方式适合某一类学生,甚至也会自嘲剑桥遍地都是书呆子。太过于专注某个领域的事物,不见得是在商业社会里,各项发展都很均衡的全能型人才。
是的,我看到在你在辅导牛剑申请学生的时候,对每一个学生你的引导方式都是如此不同。而且你总是鼓励学生把申请牛剑的过程,当做对自我潜能开发的的一种挑战。
因为有一些学生可能在17岁的时候还没有达到某个特定的学术研究独立性,但是他们有巨大的潜力,值得在这个时候去开拓眼界并且挑战自我。
“Reach for the stars, and you will get to the sky.”远望星辰,或许你可以抵达天空。所以如果学生适合牛剑的学习方式,并且是出于自己的目标和热情,那么是非常值得以此为目标去要求自己的。
对,我还想分享一个小插曲。我的长子Joseph的剑桥申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小时候跟着我在中国学习和成长,一直到高中才回英国。相对于英国本土长大的英国孩子,对比下来,他显得过于谦虚了,在面试中,他关于历史方面的问题回答的很好,但他在思辩部分表现的过于保守,这种中式含蓄不符合他的英国少年的外形,让招生官误以为他没有学术自信,所以第一年没有获得录取。
好在他自己对这个目标很坚定,在了解清楚自己被拒绝的原因之后,好好思考了这个反馈,选择了间隔年之后再次申请剑桥并顺利的获得录取。
“ 认识自我包括真正的拥抱自己”
那小女儿的故事呢,是不是跟哥哥姐姐都不太一样?
在英国有一种说法:第一个孩子是寄予厚望,第二个孩子是为了和第一个竞争,第三个孩子就可以放飞自我。
我小女儿幼年的时候,老师对她的评价都是聪明伶俐,却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也一直以为她只是贪玩和放飞自我。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在A-level高中阶段的学习她甚至无法按时写完考试卷。她开始向我求助,觉得自己在学习上遇到了障碍,并说服我带她去见教育心理咨询做专业评估,结果是她其实有比较严重的阅读障碍,这个情况在申请大学时都是可以申请特殊照顾的。
我当时非常的自责,孩子有这个我居然完全没有注意到,从未给她提供必需的帮助。后来诊断师说我女儿在过去的学习中巧妙的用一些方法掩饰了这种缺陷,所以才没有及时发现。
诊断之后,小女儿也终于卸掉非常困扰她的焦虑,成绩不佳并不是她的主观问题导致,她不必再为此愧疚,并且因为愧疚而导致更加无法专注。
当时她非常担心自己的学术表现,但是我鼓励她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也应该考虑学术强度适合她的发展的学校,给予她用自己的节奏去持续学习才是长远之计。
心高气傲的她,在我们很多次推心置腹的讨论后,终于同意放弃申请罗素大学集团(英国版的985大学),在她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所选专业课程的测评方式。她希望选择通过论文而不是计时的测验来获得学习评估,这种方式能够比较公平的,来展示她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
尽管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她还是以优异的一等学士荣誉完成了学业,并且在与认知行为治疗导师的支持下,逐渐熟悉了让自己高效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自我鼓励机制。我看到她更加快乐、自信和阳光。这是让我最欣慰的。
我小女儿也非常庆幸我们在高中最后的阶段做了这样的分析和安排,否则她是无法顺利进入大学,更不要说以一等学士的荣誉完成大学学业。
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因为在世界范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需要特殊教育支持的,但这个需求很多时候不被识别,更不用说给与相应的支持。
有一些家长会跟我说:老师,我们还是要逼一逼孩子,即使她有这个问题,也得逼着自己的去面对,毕竟这个社会竞争就是很激烈,比别人差就是会被刷下来。
但,正因为现实残酷,我们才更加要给予信心、勇气支持孩子去搭建自己的工具箱,认识和拥抱自己,并且在自己的独特中,长出自信的果实。
作为导师和家长,我们陪伴孩子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在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石。
感谢大家的阅读。下期再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