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太多瀑布;纷拥的溪流
太匆匆疾奔向大海,
而山顶这么多云朵的压力
让它们在柔和缓慢的运动中流溢过山侧,
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变成瀑布。
——伊丽莎白·毕肖普《旅行的问题》









那些条缕,那些数里长,闪亮的,泪渍
如果此刻还不是瀑布,
或许很快,像光阴流逝,
它们就会转变。








可是如果溪流和云朵继续旅行,旅行,
山脉看起来像翻船的外壳,
黏滑且挂满藤壶。







想到归家的长路。
此地彼方,我们今天又将何处停留?
是否合适在最奇特的剧场
观看一幕陌生人的戏剧 ?















那是怎样的一种孩子气,当我们的身体中
尚存生命的气息,锐不可挡
想要换一种方式看看太阳?
去看看世界上最小的绿色蜂鸟?
或凝视某种神迹般的远古石雕。







不管怎样
所见总是令人欢喜和愉悦?
哦,我们定要梦着我们的梦
并也拥有它们?
而我们可有空间
给一场余温尚存,收叠的落日?
-------------------------------------------------------------------------------------------------------------------------------------------------------------------------------
Laura的评论与推荐
我总觉得,相机是一个奇妙的机制,它会准确地再现拍摄者头脑中正在"酝酿"的想法。或者说,只要一点点技巧,它就会使照片看起来就像摄影师认为它应该看起来的样子。比如,摄影师会等待,直到通过取景器看到的东西 “看起来是对的”——"构图"和"时机"此刻就有了意义。同样,进行曝光之前选择镜头或胶片,选择f 档和快门速度时,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因此,摄影师的审美和理论——他期望看到的以及所能理解的——塑造了最终产生的图像。
漂亮的照片充满浪漫气质,令人愉悦或感伤。然而,漂亮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有一种东西,在一张好照片里必须具备,即此时此刻的人性。这样的摄影属于现实主义——但仅有现实主义还不够——必须还要有眼光,两者得兼,才能成就一张好照片。
一年前,我做过一期Charmaine 的摄影作品推荐,那些敏锐、清晰,充满坦诚情感的画面,伴随着宛若初夏的明亮色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隔一年,再次阅读她的照片,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创作的真诚。"自然"和"城市生活"是Charmaine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两个主题——无论是在她所熟悉的城市,还是她所驻足的异乡,它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对话 :
沿河步道的栅栏间隔了手机屏幕的微亮与对岸的灯火璀璨,楼梯坡道下交谈的声音和表情则被夜色徐徐吞没 ; 冲浪者将海潮撕开缺口,落日和余晖为钢筋丛林镶上金边 ; 栅栏门无法阻隔游客对地标建筑歌剧院的向往,船舱内的持伞男子却对眼前的天海一色无动于衷 ; 画册封面上清澈的眼眸似乎在强调"寻找他乡"(In Search of Elsewhere ),国家剧院正在更新的现场秀却名叫"今非昔比"( Now is Not a Good Time)......那些闪耀的灵光、沉默的隐喻或现代化的本质,被摄影师捕捉并定格在她的相框里。
相比以前的作品,Charmaine对冲突瞬间的捕捉让位于更加平淡的时刻——那种不动声色的,含蓄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不乏诗意,却更具有普遍性。我以为,创作者的责任不仅在于诚实地呈现自己的感受和反应,更在于其图像中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传达了值得传达的东西。而且,一个成熟的摄影师会去追求行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他的创作,哪怕主题与形式各异,也会潜有一条暗含的逻辑,并非只是提供一些散落、孤立的图片。
让我欣赏的还有,Charmaine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对色彩的理解——不是那种单纯的形式运用——色彩在她的图片里具有对客体的描述性和表现性,如同姿态、形状、空间和纹理一样具有意义。她懂得如何将直觉和理论结合起来,从平凡的事件中锻造出隽永、抒情的作品。这些特质让我想到海伦·莱维特(Helen Levitt)——美国的街拍大师,也是色彩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她对上世纪70年代纽约街头的坦率描画,捕捉了日常生活的错综复杂,为这座城市留下丰厚的记忆。
照片的意义从何而来?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照片的反应?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对我们理解照片有多重要?我想,阅读照片,就是以最直白的方式"看到"并对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图像呈现的不仅仅是它向你展示的东西,还有它指向的情绪、道德评价和因果关系。我们对一张照片的正确“解读”,是有意识地看到并回应它们。
摄影师/Charmaine Kwok
文 /熊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