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只有空,才能容下万物”

原创理想国imaginist

2023-02-04 08:51:27

2019年11月,吕胜中应ADCC之邀参加了敦煌人文设计周的艺术创作活动,图为他的大地艺术作品《神路》、《寻找我自己》,图源:ART POWER 100

著名艺术家吕胜中于2022年10月26日下午逝世,享年70岁。作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吕胜中是极其特殊的一位。

1952年,吕胜中出生在山东平度大鱼脊村,做过通信员、电影放映员,1976年复原回乡后又成为了一个艺术系的学生。

对关注当代艺术的人来说,吕胜中的剪纸“小红人”并不陌生,从《生命——瞬间与永恒》到《招魂》再到《人墙》,小红人一直是他的表达符号。

最早学艺术的时候,吕胜中坦言自己“看上不民间美术”,直到20世纪80年代深入陕北,被陕北老太太们手中的剪纸折服。

一位安塞的剪花娘娘告诉他自己剪纸的时候心里什么都没有想,“额心里空空的”。回到北京做展览,他剪了十万多了小红人才理解了“心里空空”的境界,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只有空,才能容下万物。”

在陕北,吕胜中透过民间艺术看懂了当代艺术,从传统到当代,他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此后数十年间,他从更多的传统艺术汲取灵感亦不遗余力地呼吁民间艺术博物馆化。

吕胜中设计的邮票

展览“上世纪”现场,今日美术馆,2015年

剪纸,2004年

2004年,吕胜中受学校委托创办并执教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工作室)系,在吕胜中手中,这一新专业学科逐渐搭建、成形。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实验艺术学院,吕胜中任首任院长。

吕胜中为新学科注入无数心血,对中国实验艺术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我想扮演一个艺术的对立面向他们(指200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实验艺术'专业的14位同学)发起挑战,能够把我打翻在地我会心生暗喜。我希望他们不要在意我的缺点——因为他们将为栋梁而我将老朽,不能放过我长处——因为他们厚积薄发而我渐无用。我不希望他们把我当作楷模,因为他们现在比我年轻的时候已超越百倍,将来的高度无法估量。我视他们的成就如我的成就,他们在,我就如拥有永远的青春。”

生活中的吕胜中总戴着标志性的黑棉帽,总是笑意盈盈,说话带点儿口音。这两年,他一直坚持每天在朋友圈发一大跳打卡。

每天一大跳的吕胜中,来自吕胜中最后一份朋友圈发文,2022年10月12日

2000年,巫鸿在纽约策划了吕胜中的展览“初次见面:吕胜中”。今天我们分享巫鸿的解读,致敬并纪念吕胜中——这位带有深刻传统艺术烙印的当代艺术家。

在享有国际声誉的一小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吕胜中非常特殊,因为他通过剪纸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方式来表现其个人性和当代性。这类艺术家中的其他人都从高贵的传统中变化出自己的思想意义,比如传统中国水墨画,或者西方观念艺术。吕胜中却坚持不懈地重新发现民间艺术传统的潜能,虽然这种传统主要与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相连。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与“艺术为人民服务”毫不相关,因为他对剪纸的重新诠释非常个人化,表现了他对最基本的人的价值的理解。

这种特殊而唯一的位置解释了吕胜中在过去15 年里对孤独的选择。他的第一个重要展览在1988 年举行。

当时,他将中国美术馆变成了布满图腾图像的庙宇:脚印被悬挂在空中,不可辨认的文字组成剪影的样式。

“吕胜中剪纸艺术展”现场,中国美术馆,1988 年

艺术评论家被展览的景象所震撼,但吕胜中却没有丝毫胜利感。他一直称自己的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在对这个展览的描述中,他写道:

我拼命挤出论争的街市,僻静之处寻找一条被遗忘了的寂寞小路,沿着困惑与神往——我想找回被文明滤去了的生命本质,我想换回失落在污浊空气中的灵魂轨迹,我想探索精神原色朴素中的瑰丽,我想寻觅心境造型写意中的真实,努力用人类古老文明纯净的血液滋补和充实现代文明被扭曲被损害的虚骨弱肌……于是,自信催我跃跃一试。我在心中铺设了一条今天的神路……

从此,吕胜中一直沿着这条艺术的道路走下去。他在许多国家举办过大大小小的展览,这次在纽约的展览是他第一次在美国亮相,他决定展出一些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初步成型的老作品。

我相信这个决定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正如他在这本图录的文章中解释的,这些作品组成了他后来艺术尝试的基础,应该成为他与美国观众长期接触的基础;第二个原因他并没有在文章中提到,但我觉得更重要,那就是剪纸复杂多样的生命过程,旧的设计在不断地发明和变化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任何熟悉中国剪纸的人都知道,这个艺术的核心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一年又一年,为节日、婚礼和葬礼所创作的剪纸标志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这次展览因此让我们能够体会吕胜中艺术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也亲切地表现出剪纸对他的重要意义。

对吕胜中来说,这个意义从来都不是专门的正形或负形,而是这两者共存的结果,因为它们从同一张纸产生,在概念上永远被联系在一起。正负形之间的关系也向吕胜中提示了存在的模式,并表现在无数的比喻形式中:身体与灵魂、图像与文字、黑暗与光明、虚与实、阴与阳等。这些概念上和比喻上的关系成为不同作品的“主题”。

吕胜中:《小红人》,剪纸,2000年

吕胜中作品中的第二个基本元素与剪纸的物质性有关。

第一,这种艺术总会带来二维空间性和三维空间性之间的关系。虽然轻盈的剪纸很容易被看成“二维”,但它从本质上却与平面绘画不同。无论剪纸有多薄,它都有体积,有正反两面。当吕胜中将剪纸贴在纸板上或立在地上,他便将剪纸与绘画和雕塑联系起来,同时又挑战剪纸与这两种媒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剪纸永远都脆弱,它往往只是即性的,容易被火烧、被撕破,或在其他自然、人为的灾难中消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脆弱性”也是吕胜中作品的一个主题,有时通过被破坏的图像来表现,有时通过自动地损毁作品来表现。

1985年冬,吕胜中邀请陕北王兰畔、曹佃祥、高金爱、胡凤莲、白凤兰,甘肃庆阳祁秀梅等六位巧婆婆来到北京,进自己的画室指点创作。图源:ART POWER 100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元素是剪纸艺术在时间和精神上的本质。吕胜中在写作中经常提到自己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与一位农村妇女的对话。当问到她在剪纸时都想些什么时,这位妇女回答道:“心里头空空儿的。”在诠释这番答语时,吕胜中将剪纸作为一种没有感情波澜或理智思考的过程。事实上,这个过程相当原始和即兴,它根本就不能被称作“创造”——这位妇女和吕胜中在剪纸过程中所做的,仅仅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用视觉的方式释放出来。

别逍遥!那等待注射残弱肌,经受不起药骤袭——找到自己嚼良药苦乎?尝砒霜毒乎?一鼓化为元气康复病体。待到人间有春消息,热血沸腾生机里,再也不会轻易丢掉你。回来!魂——趁着心脏还在跳动脉也没有止息……

吕胜中:《招魂词》,第44—45页,摘自吕胜中:《真实虚构》,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展开全文

理想国imaginist

专栏作家知名文化品牌。想象文化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相关推荐

光影记忆:安妮·埃尔诺摄影艺术展

从街头标记到艺术宣言:涂鸦的诞生与进化

天马故乡武威:王杖诏令里的汉代老人丨从长安到敦煌(8)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