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映照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渴望,美食则尽显人类追求味蕾感受的本能。
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拥有约6000座有人居住的岛屿。这里不乏纯美的阳光、沙滩、海浪和天空,岛屿之间丰富的水域提供了海鲜,赤道气候则为种植大米、大豆和香料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多种生态气候的交汇,蕴育出丰富而多元的饮食文化。印尼美食汇合东南亚各国口味,同时受到阿拉伯、印度、中国及欧洲的影响。各岛文化既融合又迥异,美食风貌也百样多变。印尼人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倾注于美食之中,创造出一种风味浓郁又出其不意的新奇口感。
“印尼菜”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个定义,据官方统计,印尼总共有5350种传统菜肴。换句话说,一餐吃一道菜,也要将近五年的时间,才能吃遍印尼的传统菜式。
黄姜饭
黄姜饭是一种固定形式的菜肴之名,顾名思义,米饭呈现姜黄色——用印尼特有的调料姜黄(Kunyit)煮熟的米饭。其饮食哲学与印尼的地理特色有关 : 爪哇岛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岛屿,拥有数不清的山脉和火山。古老的印尼传统将香火视为祖先和神灵的灵魂,而山脉则为进香之地。竹编篮中的米饭塑成圆锥状,看上去像一座圣山,意在向神明表达敬意。山顶是香蕉叶,山脚周边有多道配菜——蔬菜、炸鸡、烤鸡、牛肉、牛肉松、花生凤尾鱼、炸虾、鸡蛋、土豆泥、玉米饼,等等。传统上是蔬菜、蛋类、肉类和海鲜类菜肴的平衡。
黄姜饭源自爪哇岛,逐渐传到巴厘岛、马都拉岛等地,后来风行全国。它完美诠释了印尼菜式中的“包容”特色 : 小山堆式的黄姜饭摆盘,以及周边的诸多配菜,代表着自然的生命与和谐,更有着祈求丰收、多子多寿的吉祥寓意。此外,金黄色也是印尼的幸运色。因此,从私人生日、结婚仪式到国家独立纪念日的各种庆典场合,都可以一瞥黄姜饭的身影。2014年,姜黄饭被印尼旅游部选择作为官方的国家美食,称其为"结合了印尼烹饪传统多样性的菜肴"。
仁当
又香又辣的仁当是一道燉肉菜肴——这种类似咖哩但酱汁较少的印尼料理,源自印尼西苏门达腊岛的米南(Minangkabau)地区。最常见的食材是将牛肉放在椰奶中文火炖煮,同时加入糊状的香草和香料的混合物,并不断翻搅,直到液体几乎完全蒸发。这时的肉质颜色变深,口感也变得嫩滑、浓郁。
仁当美味的秘诀主要在于复杂多样的香料,每位厨师都有自己独到的香料配方。富裕人家待客时多半会加入更多种类的香料来烹制,以示对来客的热忱与重视。仁当中常见的香料有蒜头、姜、高良姜、青柠檬、月桂叶、辣椒、胡椒、荳蔻、洋葱和姜黄叶等。其中的香料、大蒜、葱、姜和高良姜具有抗菌性能,是天然的有机防腐剂,在没有食物保鲜技术的年代,仁当是一种便于携带与储存的食物。仁当的颜色多半很深,品尝时只能依靠味觉去感受其中的丰厚滋味,通常搭配蒸米饭或一种用棕榈叶包裹的粽子(ketupat)。
仁当是印尼的国菜之一,还被印尼教育和文化部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CNN举办的国际50项美食年度票选活动中(Poll of World’s 50 Best Foods),仁当以其独特的美味而荣获2011年和2017年两次冠军。
什菜色拉
在印尼语口语中,gado-gado指很多种东西混合在一起。雅加达的"加多加多"混合了生菜、白菜、豆芽、豆角、油豆腐、虾饼、鸡蛋,淋上微辣的花生酱汁,在保留蔬菜的营养及清新口感的同时,又带有花生酱的香醇。可以说,一份"加多加多"灵魂的味道,在于它的花生酱汁。虽然同样以花生为主要食材,"加多加多"的酱汁却跟著名的"印尼沙嗲酱"不同——前者以咸香的花生、浓郁的棕榈糖、香辛的蒜头与辣椒、酸甜的罗望子和清新的青柠檬调和而成,口感风味复杂又平衡。
起源于巴达维(Betawi,雅加达的旧称)的"加多加多"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是最为经典的"加多加多"版本。40年代一首名为《雅加达加多加多》的歌曲曾流传一时,第一句唱到 : "Gadogadonya bung, dari Jakarta; Satu bungkusnya bung, lima rupiah"(加多加多,雅加达的加多加多 ; 一份加多加多,五卢比)。80年代,印尼曾播出过一档娱乐节目,以一名马车司机和一位售卖加多加多的女子之间的故事为内容,两人用巴达维方言交谈,使得加多加多是巴达维特色美食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沙嗲
在印尼的大街小巷常见的沙嗲(Sate),是一种烤肉串。传统的沙嗲烤肉串并不用竹签,而是以椰子树叶的梗串肉,吃的时候会沾着风味独特的沙嗲酱。多种肉类和食材其实都可以做成沙嗲,如鸡肉、羊肉、牛肉、猪肉、扇贝和豆腐等。食材多半需经过腌制,而腌料的类型也非常多样化,有些海鲜会用罗望子汁腌,肉类则用各种辣椒酱、香料或甘蔗醋腌渍。根据各地不同的口味和原料,沙嗲至少有不下20种食谱,比如巴厘岛沙嗲会使用椰奶与香茅,巴东沙嗲则用巴东咖喱酱。
印尼炒饭
炒饭一直被认为是印尼美食中重要的主食,它在印尼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早餐——你可以在路边小吃摊用简易的锡盘盛着饭吃,也可以在高档餐厅以精美的瓷器用餐。印尼炒饭没有单一的配方菜谱,它的成分和制作方法也因人而异。但大多会加入甜酱油(Kecap Manis)、罗望子、虾米、辣椒和虾酱等。印尼炒饭与其他亚洲国家炒饭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烟熏香气,以及焦糖甜而不失咸香的味道。
印尼人通常也不会只单吃炒饭。一份地道、完整的印尼炒饭,还应该加上一只蛋黄没凝固的煎蛋,再配上沙嗲肉串、虾片、生菜和小黄瓜一起食用。
索托鸡汤
又是一道知名的国民美食,索托(Soto)是印尼语中的"汤","Ayam"则是鸡的意思。每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特色的索托鸡汤。而一份道地的索托鸡汤,必须包含多种香料,如姜黄、生姜、香茅、蒜头、柠檬叶和月桂叶等,常见的配料有水煮蛋、炸土豆块、唐芹叶和炸红葱头。索托鸡汤可以就饭吃,将汤汁分次淋在米饭上食用,或者直接将米饭加入汤中变成"饭汤" ; 更流行的吃法是在索托鸡汤中加入粉丝或米粉。
巴达维索托
在雅加达,印尼传统汤索托(Soto)就是"巴达维索托"(Soto Betawi)。巴达维索托是一种呈黄色的椰奶肉汤,食材包括牛腩、牛肚、洋葱、大蒜、西红柿、土豆,再配以特制的香料,如香茅、橙叶、柠檬草、小茴香、肉桂、肉豆蔻、胡椒、月桂叶和高良姜等。椰奶使汤口感柔滑,喜欢食辣的印尼人,还会在汤里加上特制的索托辣椒酱。
巴达维索托通常装在碗里,上面洒上一些脆脆的炸葱头,配着一份蒸米饭和印尼泡菜(acar)一起吃。
印尼鸡面
一种源自福建华侨的肉拌面,成为印尼最普遍的日常美食。印尼鸡面在印尼称为Bakmi,保留着福建侨民原本的发音 : “Bak” - “Mi”(“肉” - “面”)。善于将外来美食融会贯通的印尼人,将"面"的制法经过本地香料的改良,“肉”也换成印尼最常见的鸡肉,印尼鸡面(Bakmi)就这样诞生了。印尼鸡面常伴着另一道国民美食,印尼肉丸*Bakso),从两者相似的发音可以看到异曲同工的文化贯通。
稻米主食
印尼稻米产量位居世界第三。稻米是印尼的主食,除蒸米饭直接食用外,也有以棕榈叶包裹后煮熟制作的菱形马来粽(Ketupat)。切成厚片状的马来粽通常与仁当、索托鸡汤、沙嗲烤肉串或什菜色拉"加多加多"一起食用。Dewi Sri是爪哇岛和峇里岛信奉的稻神,足见稻米在印尼文化中的重要性。
小麦通过中国、尼德兰传入后,印尼人开始喜欢上中国的面条、尼德兰的面包、马来西亚的印度煎饼(Roti canai)。炒面(Mie goreng)是印尼有名的面条料理。
印尼香料
印尼盛产香料,有“香料王国”的美名。常见的香料如肉豆蔻、丁香、肉桂、胡椒、香兰叶、高良姜都来自这里,从中世纪开始,印尼东部的马鲁古群岛(Maluku)就被誉为“香料群岛”,是上述大部分香料的原产地。在历史上,印尼也是丁香的唯一产地。
凭借居中的地理位置,印尼还引入了原产自中国和印度的各种香料 ; 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的辣椒又在此扎根,进一步丰富了印尼的香料文化。至今,印尼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生产国之一。
啰杂
原产于印尼的热带水果有:芒果、庚大利、香蕉、椰子、山竹、榴梿、莲雾、兰撒、柚子、红毛丹、榴梿蜜、菠萝蜜、太平洋桲。多种热带水果可直接食用或榨汁饮用,也可做成啰杂(Rujak)——一种辛辣的水果沙拉,由青芒果、莲雾、木瓜、凤梨、豆薯、太平洋桲等水果配以辣椒粉、盐、椰糖和花生碎制成。
"啰杂"是印尼最古老的菜肴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古爪哇食物。在爪哇文化中,准妈妈和她的客人食用甜、辣、酸的啰杂,是传统产前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Naloni Mitoni(第七个月),意味着安全、顺利地分娩。人们还相信,如果啰杂整体味道偏甜,未出生的婴儿将是个女孩 ; 如果偏辣,则宝宝会是男孩。
印尼美食以当地物产为基础,融合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世界上最多样化、最具活力,且充满浓郁风味的料理之一。
想要感受印度尼西亚的美食,怎么可以错过当地的街头小吃呢 ! 印尼的街头食品包括那些大排档和流动食品车出售的即食食品、零食、水果和饮料,通常价格便宜,且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油炸豆腐(Tahu goreng)、炒饭(nasi goreng)、炒面(mie goreng)、蔬菜沙拉(gado-gado)、炸鸡(ayam goreng)、烤鸡肉串沙嗲(sate)、肉丸汤(bakso)、传统的索托汤(soto)、鱼烧麦(siomay)和水果色拉(rujak)。印尼人嗜辣,喜欢油炸的食品,而且,最受欢迎大多数街头小吃都与花生酱有关。
万隆市中心的美食广场
烤鱼
万事万物相互关联。我们品尝地方美食,评论食物的优劣,其中牵连着营养与滋味、文化与传统,以及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传统饮食能够流传下来,并让当地人世世代代地生活下去,必定有其积极的原因。
旅行不仅是对未知的求索,也是对未知的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食材是什么?传统饮食是什么?又有怎样独特的烹饪方式和民俗风情 ?”在"吃"这件事情上,最好的原则就是入乡随俗。有时候,我们或许对某类食物持有非理性的偏见,最后却发现其实它很好吃 ; 有时候确实感觉不那么好吃,那也会让我们对人类选择食物的独特喜好而感到惊奇。
旅行中,就让各种滋味尽情在舌尖跳舞吧,毕竟,道路漫长,唯有美食可治愈身与心。
熊琦/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