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期间,与会各方还就场景微电网、车网互动技术、充电设施出海、居住区充电设施、山西省充换电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广泛研讨。
场景微电网,无“微”不至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交通电动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场景微电网作为解决充换电基础设施能源供应与管理问题的关键技术路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星星充电作为行业先锋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趋势。在2024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期间,星星充电组织了“场景微电网”特色专场。论坛聚焦微电网在不同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为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创建了一个深度交流的契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教授级高工李斌、场景微电网研究院院长吴声、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星星充电微电网产品总经理尚德华、星星充电微电网BD总经理陈明君出席论坛,并发表精彩致辞或演讲;会议同期,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场景微电网全球案例共建发布。
杨中平表示,场景微电网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能源解决方案,对于充换电生态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我们应对能源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吴声则表示,场景微电网对于个体的意义,远不止单一的用电保障,而是针对智能生活需求饱和的解决方案,带来更多安全感与自由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跃进,星星充电场景微电网的技术和产品,为微电网这一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组件赋予了更多的智能化、网络化与协同化特性。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满足不同场景下电动汽车的充电用能需求,同时也利于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随后,星星充电产品总经理和业务总经理也分别通过产品技术路线和实际案例的分享,生动展现了场景微电网在家庭、社区、高原、乡村、源网、工商业、园区、充电场站等各个场景中的卓越表现。此外,来自亿瓦研究院的创始人黄山也分享了在行业观察者视角下场景微电网解决方案的总体思路。能源生产分布式和多元化的趋势、科技带来的软硬件能力提升、电力市场和政策不断开放都促进了智能微电网的发展,经济政策环境下,聚焦关键和重点场景,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场景微电网建设。
圆桌论坛环节,论坛嘉宾围绕当前政策、场景微电网的多场景应用、与现有电网的兼容性、微电网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星星充电代表主张,场景微电网无微不至,精准应用,是能源可靠性的保障。通过硬件的长寿命,带给客户更多的安全可靠,通过场景共享和AI开放,使能源使用无限接近0元。从场景微电网的规划,到场景开发,面对不同的场景应用需求,产业需求,市场和客户需求,星星充电始终坚持用技术定义产品,产品支撑解决方案。
智能充电与电力何以双向协同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汽车与电力两个行业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与桥梁。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车网互动技术已成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用户体验、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关键。这项技术涉及车辆与电网之间的双向互动,包括能量存储、分配、调度等多个方面,是实现智能充电、智能出行和智能服务的重要基础。
在“车网互动技术的协同发展与挑战”主题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涛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黄向南,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车网互动柔性团队专家丁霄寅,小桔能源CTO廖兰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新能源系统开发室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史来锋,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支付宝新能源首席架构师王力,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周强,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张春明等嘉宾就车网互动技术研究与实践、新能源汽车下乡背景下更高效的车网互动发展模式等话题展开研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工/教授级高工李斌主持本场论坛。
从车网互动城市试点的视角看,黄向南认为当前互动场景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设备量产不足,当前相关设备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整体产品数量较少,国家层面的设备标准尚未明确发布,充电桩企业尚未大范围投产,导致双向互动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规模化推广;其次是放电收益机制不明,“放电收益缺乏明确来源,目前仅有重庆发布了相关车网互动工作方案,并制定了放电电价政策。但在其他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尚无成熟的放电电价机制”,由此单靠需求响应活动难以长期维持经济性;再次是终端用户顾虑较多。终端用户对电池放电、电池寿命以及车辆质保等问题尚存疑虑,这也为车网互动的常态化推广带来不小挑战。对此他建议,通过智能有序充电夯实基础,推进V2G特色示范,突破技术难点,并引导车、桩、网三端协同发力,推动政府、企业与用户三方积极参与,分步骤推进车网互动的系统化发展。
廖兰新指出,当前充换电平台的发展关键在于依托虚拟电厂角色,打通电力交易市场。他总结了虚拟电厂需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聚合、调度与交易,并提出以下技术方向:一是智能化虚拟微网。通过智慧物联连接电器设备,构建弹性可控的虚拟微网,实现灵活组网;二是实时、灵活的技术架构。更新协议至实时信号,推动双向电力云端化,并预留系统兼容性;同时开发灵活的多场景组网与实时多维度建模技术,以适应需求侧响应;三是分层调度优化。基于微网能量最优调控,建立单厂站自治微电网,并在时空维度优化车辆调度,综合考虑电池状态、站点距离及费用,提升调度效率。
史来锋从车网互动的集中式V2G角度,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他认为核心在于车、桩、网协同,通过算法优化和能量管理,提升微网供需匹配度。他总结了多种调节手段,包括储能充换电策略、V2G充放电策略,以及结合光伏的场站负荷管理。通过这些措施,能够降低电网峰值功率请求、优化用电成本,实现多方收益。
充电设施出海:商业模式与挑战探索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渗透率已达33.9%。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低碳”产业成为各国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出海。在本次充换电生态大会上的“充电设施出海的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主题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电动汽车充电桩认证项目经理张晔,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许文强,山东积成智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林先,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曹光宇,天津大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雷,深圳嘉瓦数字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辉,南京清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琦等嘉宾对新能源汽车及充电产业链出海等充电设施出海的热点话题展开探讨。本场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副秘书长马华杰主持。
在许文强看来,补能问题是当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东南亚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转型则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宝贵机遇。他指出,东南亚市场的竞争格局长期被日系品牌垄断,但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表现抢眼。他进一步分析道:“政策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关键,尽管各国力度有所不同:其中泰国政策扶持较强,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辆。印尼尽管存在较高的贸易壁垒,但市场潜力巨大,而越南和菲律宾目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马来西亚政策相对开放,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可达7万辆。”然而,他也强调,东南亚市场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充电设施主要依赖本土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能源投资和电力增容项目鲜有外资涉足。这一现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与发展的空间。
杨琦则从技术与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充电设施出海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不同国家的政策要求对充电平台的实施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澳大利亚和欧盟要求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而一些国家政府规定,平台必须兼容OCPP 2.0.1协议并支持功率控制功能,才能享受当地补贴。除此之外,各国的宗教、政治及文化背景也对平台设计提出了特殊需求。他进一步指出,海外充电运营平台在语音界面、协议标准及支付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国际版平台需通过标准化框架来适应不同语言及用户需求;部分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充电场景需要支持POS系统;此外,国外消费者普遍倾向于先选择优惠方式再进行消费结算。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许多国家对用户数据要求严格,需确保隐私信息脱敏显示。而不同区域电力成本的波动性较高,加之供应商多为民营企业,这也对充电服务费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安全便捷,开启居住区充电革命
近几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需求的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私人充电设施587万台,占全国充电设施总量的70%。然而,当前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存在便利性差、私桩利用率低、安全运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指导意见,聚焦居住区充电场景给予方向指引。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和部委文件的指示精神,出台配套措施,对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各地企业也直面居住区充电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充电技术的创新。
在“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研讨”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居住区电动汽车用户参与车网互动意愿研究、居住区充电设施现状及展望等话题展开研讨,并分享、交流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建筑设计管理处干部唐金达、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部主任李康、河海大学副教授/副所长单肖年、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电气副总工程师徐学民、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专业渠道总经理&新能源营销系统总监崔杰、工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甫寒、深圳市车电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羽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交通分院副院长伍速锋主持论坛。
针对当前新阶段涌现的突出问题,唐金达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持续关注,力求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试点建设等工作,整合推进居住区停车、充电基础设施、供配电设施的建设,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留安装条件,鼓励“统建统服”等服务模式的普及。
《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报告》也列出四方面应对策略:一是从管理体制上,明确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所涉及的单位主体责任;二是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全流程的充电设施建设、管理、运营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完善相关标准,在产品、建设施工、运维管理方面进一步标准化,建立行业规范秩序;四是运营模式创新,虽然私人充电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主流,但要通过模式创新,加速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单肖年会上分享了《居住区电动汽车用户参与车网互动意愿研究》主题演讲,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智能有序充电的接受度在高优惠力度与高电量情况下表现出强烈意愿。未来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技术时,应结合用户偏好设计多样化激励方案,同时缓解低电量场景下用户的焦虑,进一步提升技术普及度和接受度。
现金激励对提升用户参与双向充放电的意愿效果更为显著,建议以现金激励为主,同时结合积分激励作为补充,满足不同用户偏好;此外,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激励形式和力度,以进一步优化推广效果并提升用户参与度。
徐学民在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对建筑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主题分享时讲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装对建筑消防提出了重大挑战,可从以下三方面应对:一是设置防火单元;二是限制充电设备容量;三是设置消防报警和消防灭火等相关系统。
山西充换电产业驶入快车道
作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山西隶属华北地区的中心地带,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交通战略意义重大,区位优势显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山西正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全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提速发展。
在“山西省充换电产业发展”主题论坛上,山西省能源局发展规划处三级调研员臧天才、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充换电事业部负责人马熙、山西启源焕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蒲映超、山西岭西制造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张晓鹏、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营销中心总经理卢州、山西静态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强、重庆英飞源数字能源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光辉、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区域销售总监王东浩、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李超出席论坛,并就山西省新型低碳智慧高速公路运输系统、高质量多场景电动重卡及特种机械充换电解决方案等做话题分享与研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主持论坛。
据臧天才介绍,为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推动山西省绿色低碳发展,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发展,省政府实施专班推进,办公厅先后印发山西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省直相关部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从规划引领、项目审批、土地供应、价格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截至2024年10月底,山西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2.14万辆,10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3%;全省公共充电桩共建成投入近8万台,桩车比为1:7,个人的桩车比为1:4,换电站131座,实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乡镇(街道)100%全覆盖。
接下来,山西工作重点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着力完成交通网、电力网和信息网融会贯通;二是积极落实配电网工作方案的要求,策划开展鼓励活动;三是补齐县域以下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及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到2030年山西计划建成公共充电桩35万台,换电站500座;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以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