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边上的华强北,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素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而在这条“中国电子第一街”核心位置的华强广场A座,正是上市公司深圳华强(000062.SZ)的办公所在地。
8月份以来,此前股价走势平平无奇的深圳华强奇峰突起,在8月15日以来的16个交易日内出现15个涨停板,累计涨幅超330%,并接连掀起了华为海思概念股、深圳本地股等多个题材的炒作浪潮,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如果从8月1日的收盘价9.03元/股算起,至9月5日的收盘价37.77元/股,深圳华强已成为8月份以来深沪京三市涨幅第一股。那么,深圳华强的股价走势为何如此凌厉呢?
基本面:与股价暴涨并不“匹配”
深圳华强的主营由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电子元器件产业互联网、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终端产品实体交易市场(运营主体为“华强电子世界”)三大业务板块构成。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深圳华强称华强电子世界坐拥全球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华强北地理优势,出租率一直稳定在高水平,是其“现金奶牛”业务。
在深圳华强股价持续井喷之时,深华发A(000020.SZ)、伟时电子(605218.SH)等一大批元器件概念股亦跟随强势崛起,并引发了市场对电子元器件行业景气度好转的讨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圳华强的这个“现金奶牛”业务是否有了新的变数?9月4日,记者来到华强电子世界进行实地探访。
华强电子世界位于华强广场A座旁边,是一座6层楼高的超大型电子专业连锁卖场。与想象中的“中国电子第一街”火爆场景不同,整个卖场在上午时段都显得较为平淡,直到下午客流量才逐渐增多,但5楼以上的客流量仍然有限。
记者在一家经营手机零配件的店铺前与该店铺的负责人进行交谈,向其咨询近期行业是否已经在复苏、店铺的营业额有否跟随提升等问题,该店铺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市场都是这样不温不火,谈不上什么复苏不复苏。
实际上,在深圳华强8月31日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也未显示出行业明显复苏的迹象。上半年,深圳华强实现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下降33.8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53亿元,同比下降39.09%。
分季度来看,深圳华强2024年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15.76%。如果把统计周期拉长,深圳华强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业绩出现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其单季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1.41亿元、1.43亿元、0.57亿元、0.57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96%、-53.23%、-18.11%、-77.69%、-54.19%。
这样的基本面,显然与其年内股价高达133.06%的涨幅并不匹配。9月4日收盘后,深圳华强发布公告称,截至9月4日,公司的静态市盈率为76.85,市净率为5.03,这些数据均远高于公司所属的“批发业”的平均水平。深圳华强同时提醒称,近期公司股价短期涨幅较大,明显偏离市场走势,存在市场情绪过热的风险。
消息面:“海思全联接大会”驱动?
记者留意到,在本轮深圳华强股价大涨的过程中,一直穿插着与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海思”)的相关信息。公开信息显示,海思是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与器件设计公司,深圳华强旗下的深圳淇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淇诺科技”)是其重要代理分销商。
8月1日,亦即深圳华强股价大涨前夕,该公司董事会秘书王瑛在接受天弘基金调研时表示,深圳华强是海思全系列产品授权代理商,与海思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随着海思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品类,深圳华强将加大海思各类产品的应用方案研发以及推广力度,促进海思产品的市场拓展。
其后,在股价连拉两个涨停板后的8月18日,深圳华强发布公告再度强调称,“公司是海思的主要授权代理商之一,随着海思陆续推出新产品,公司将加大海思产品的应用方案研发以及推广力度,促进海思产品的市场拓展。”
8月21日,深圳华强在投资互动平台上再次表示,公司是海思主要授权代理商之一,将参加海思全联接大会,并且为了做好海思产品的推广,公司将定向邀请客户共同参加该次大会。
网络上关于海思将在9月9日举办全联接大会的消息此起彼伏,一批券商研究机构亦跟进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比如光大证券8月19日的研究报告、华创证券8月25日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9月1日的研究报告等均明确指出海思全联接大会将于9月9日在深圳举办。
与此相应,8月19日至8月26日是深圳华强股价涨势最为强劲的阶段,连续出现“一字涨停”走势。其间,一些披露将参加海思全联接大会的相关公司,如创维数字(000810.SZ)、力源信息(300184.SZ)等,其股价亦纷纷跟随深圳华强快速走强,从而形成了华为海思概念股群体。
但记者留意到,作为主角的海思,在其官网上并没有关于这一活动的介绍。为核实消息的真伪,记者于9月3日拨通了海思官网展示的联系电话进行咨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华为公司的总机,他们对于海思将在9月9日举办全联接大会一事并不知晓,建议记者向相关渠道方了解核实该消息。
在A股市场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海思全联接大会,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又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举办呢?记者根据上述工作人员的提示,致电淇诺科技的官方电话进行咨询。对方表示,他们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大会什么时候召开,因为没有收到确切的通知。
那么,既然没有收到确切通知,为何上市公司却已在投资者平台上表示要定向邀请客户共同参加该次大会呢?对此,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此前确实是定在9月9日至9月10日召开,但现在好像要延期,具体时间更改到哪一天,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而据一位接近华为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个海思全联接大会其实是海思产业部门自己举办的活动,和平常召开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不是一个档次,且现在已经延期,具体时间要等通知。
抛开“9月9日海思全联接大会”事件的真伪,深圳华强作为海思重要的代理分销商,究竟每年能够从中获得多少利润?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此,记者根据深圳华强中报披露的证券事务代表联系方式,进行电话采访咨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这涉及合作伙伴(指海思)的商业秘密,所以不能提供相关的具体数据。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深圳华强是在2017年通过收购淇诺科技才成为海思的代理分销商。从完整的会计年度计算,在2018年至2023年的6年间,深圳华强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6亿元、6.30亿元、6.25亿元、8.83亿元、9.52亿元、4.67亿元,增长趋势并不明显。
可交债:大股东“换股”减持?
由于深圳华强近期股价过于火爆,深交所在9月4日收盘后对相关交易数据进行披露。数据显示,深圳华强8月26日至9月4日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01.33%,其间获中小投资者(持股市值在300万元以下)累计买入147.04亿元,占比64.21%;其他自然人(持股市值在300万元以上)累计买入70.59亿元,占比30.83%;机构投资者累计买入8.72亿元,占比3.81%。
从数据来看,似乎是中小投资者主导了本轮深圳华强的超级行情,这也与龙虎榜数据透露的信息一致。在深圳华强8月份以来的这波大涨行情当中,由于股价涨幅过大而先后12次披露龙虎榜单。在此前10次的龙虎榜数据中,并没有机构专用席位出现,更多的是以代表散户聚集地的东方财富拉萨相关席位主导交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两次即9月3日和9月4日的龙虎榜数据中,机构专用席位开始出现,两天合计买入金额和合计卖出金额均位居榜单前列。因此,机构投资者虽然在8月26日至9月4日仅累计买入8.72亿元,但却是深圳华强近日股价走势的最重要推手。
深圳市照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高级研究员黄穗向记者表示,中小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在深圳华强的股价上发挥巨大作用,主要源于该公司较为特别的股权结构。“深圳华强总股本为10.46亿股,但其中有7.40亿股在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手上,实际上市场流通的仅3.06亿股,所以容易被游资炒作。”她说。
她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在控股股东掌握的7.40亿股中,有3.30亿股是作为可交换债券(下称“可交债”)的抵押品。由于对应的可交债已经进入换股期,而深圳华强股价经过近期的持续大涨后已经大幅高于换股价,后续不排除这部分股份会通过换股的方式进入二级市场减持。
公开信息显示,可交债是一种附带期权的债券产品,它通常是指上市公司股份的持有者(即过出方),通过抵押其持有的股票给托管机构进而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的持有人(即过入方)可以选择持有至债券到期,要求过出方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用持有的债券换取过出方抵押的上市公司股权,享受资本增值。
深圳华强的控股股东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强集团”)在2023年先后发行了两期合计20亿元的可交债,分别是23华强E1(117207.SZ)和23华强E2(117217.SZ)。这两只可交债的抵押股份,对应的正是深圳华强2024年中报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排第二和第三位的23华强E1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和23华强E2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分别持有1.65亿股。
根据相关公告信息,23华强E1的转股起始日为2023年12月18日,最新转股价为30.75元;23华强E2的转股起始日为2024年6月24日,最新转股价为30.80元。换言之,这两只可交债均已进入转股期,且转股价大幅低于当前深圳华强的股价,过入方如果通过转股后在A股市场卖出减持,确实将享受到一定的资本增值空间。
按照规定,过入方换股交收完成后,换得的股票可在下一交易日进行交易。但是,可交债的换股操作实际上会形成控股股东的减持,那么在换股前是否需要履行相关的手续,比如预减持披露等?对此,市场存在不同意见。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郜先生对记者表示,从此前一些上市公司可交债换股的实操过程来看,在换股前并没有相关的预减持计划披露,只需要在换股后导致相关权益超过规定比例进行公告提示即可。
对此说法,黄穗却有不同意见。她表示,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5月24日发布实施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因赠与、可交换公司债券换股、认购或者申购ETF等导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的,股份过出方、过入方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因此,可交债换股确实需要履行相关减持规定。
那么,上市公司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深圳华强上述证券事务部的工作人员对此并未正面回应,只是强调称,如果过程涉及相关公告,他们会按照深交所的规则去披露。
记者留意到,近一年以来(2023年9月5日至2024年9月5日)已经有23家公司发行了可交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板块。那么,这些可交债在换股过程中导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的,该遵守哪些相关规定呢?
为此,记者于9月3日致电深交所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对记者所提问题进行记录,后续会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解答。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止,仍未收到相关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