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后答疑时,办公室总是“人满为患”,学生有时不得不在办公室门口排队,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上海市位育中学学生沈伯尧、胡馨尹、顾承轩用学校芯片科技教育特色课程中学习到的设计思维和编程技术,开发出“教师办公室实时人数监测系统”,方便同学合理安排答疑时间,排长队的情况一下子减少许多。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学习通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今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上海市有6所学校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以及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覆盖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段。
在上海的中小学校园里,AI基因正在生根发芽,点燃学生的梦想。
人工智能课入课表
Scratch趣味编程、图形化编程、人工智能初探……秋季学期一开学,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复旦二附校”)四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发现课表发生了变化:每周增加一节人工智能基础课,学校还为此配备专用创新设备和实验室。此前的暑假,学校的三位人工智能授课教师已参与集体备课。接下来,他们还将通过课堂实践,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集,并编制校本AI学习手册和配套资源包。
在00后、10后的眼中,未来校园是怎样的?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初二年级学生蔡易轩、朱启睿等花费半个月,利用学校学到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制作了一部两分多钟的学校宣传片,描绘出阿尔法世代(通常指2010年以后出生的少年儿童)眼中期待的校园场景:课堂可根据教学内容切换不同的场景,教学实验室与当下最先进的技术相衔接。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夏红梅介绍说,学校通过构建“普及、选修、提升”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这学期,学校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地方课程,全体学生在六年级Python编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科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理解人工智能是什么并通过“小科智慧生态园”等项目研究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除此之外,学校还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了AIGC绘本创作等校本课程,利用AI工具,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跃然纸上。
在“聪明”校园感受科技的力量
过去四年,位育中学以芯片教育为抓手,致力于高中学生创新精神、科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按照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亦群的设想,让学生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单纯凭借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需要让校园整体变得“聪明”起来,打造沉浸式的人工智能校园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
新学年,位育“芯”路将继续延展。在硬件上,学校将配备AI智能就餐系统、AI智慧体育系统和AI智慧安防系统,既提高教师的教学品质和管理效能,也为学生创造更便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此外,人工智能教室还会开放比较器芯片控制舵机电路设备、电动纸飞机设计放飞、人工智能鉴别植物标本等学习项目,面向徐汇区内的高中、初中学校,让更多学生通过微课程体验来认识芯片、了解芯片、走近芯片。
在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的一角,“数智空间”的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尾声。这个新建的空间不仅链接了学校内部的AI大模型,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参与各类AI项目的学习、设计和开发,体验从创意到成果的整个过程。
打破校园边界,让学生触摸科技前沿
“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是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契机,学校更需要借助外力,深化与高校和科技院所的合作,提升科技师资能级,并且让学生触摸科技最前沿。”夏红梅说。
她告诉记者,为了深入推进学校的数智化转型,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合作,筹备在校园内部署AI语言大模型以及图像、音频生成的AIGC工具,并创建适应学生多样需求的AI智能体。这些AI智能体将成为学生的“导师”,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为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学校将依托AI大模型,探索AI技术在学习、育人、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多种应用方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复旦二附校也将深化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复旦大学信息科技与工程学院等机构的合作,依托“复旦大学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共育基地”,挖掘更多资源。校长李鸿娟介绍,新学期,学校将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复旦大学等的AI实验室,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转载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