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并行的当下,企业在全球布局已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构建智慧、绿色、负责任的供应链生态系统,这既是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长期价值创造的核心策略。
7月21日,在“第七届战略供应链50人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深圳校区)赵先德表示,在当今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成熟度成为衡量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那些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供应链策略以满足新需求和保障供应的企业,通常是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而评价一个企业或行业的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既要看有没有战略,又要看用了哪些技术,还要看取得了哪些结果。
近年来,由于疫情、地缘政治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普遍意识到提升供应链能力对于增强全球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供应链领域也涌现出快速响应型供应链(拉式供应链)、敏捷型供应链和韧性供应链等新趋势。
“比如,快速响应型供应链(拉式供应链),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来决定产品设计、生产和库存分布。相比传统以制造商为中心的推式供应链,拉式供应链能够减少库存和浪费,通过客户需求拉动整个供应流程,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生产和配送。”赵先德表示,敏捷型供应链则是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供应侧的资源整合和灵活配置的能力。这里的资源既包括内部不同部门的资源,也包括外部不同合作伙伴的资源,比如当下流行的分布式+小微工厂的生产网络。
此外,韧性供应链注重应对外部冲击(如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的能力,要求供应链具备多条链路和多重备份的设计,以及详细的应急计划。当某个环节或国家发生问题时,韧性供应链能够迅速调整并恢复运作,确保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谈及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赵先德认为,主要还是在于数字化应用的程度,即能否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各参与方,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进而不断优化供应链流程和决策。这种端到端的整合能力越强,数据越丰富,分析能力越强大,供应链在多个维度上的竞争力(如快速响应能力、质量水平、韧性等)就越强。
对于如何全面而深入地评估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赵先德认为,需要从战略、技术和成效三大维度出发,既要看有没有战略,又要看用了哪些技术,还要看取得了哪些结果,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首先,从战略视角看,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的重视程度与投入是评估其转型决心的首要指标。初期,企业可能仅试探性地引入数字化技术,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成效的显现,管理层会逐渐认识到其战略价值,进而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战略设计与执行能力也是衡量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战略成熟度的核心。
其次,从技术视角,应聚焦于企业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系统集成与数据整合是技术成熟度的基础,而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是衡量企业技术先进性的关键。
再次,从成效视角,还应关注企业能否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既定的业务目标,如降本增效、提升产品质量等。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全球协同与资源配置能力是其供应链数字化成熟度评估的高级阶段。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全球生产能力的统一管理、优化排程,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全球市场应对策略,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还需具备高度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灵活性。”赵先德说。
会上,《2024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字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数据涵盖以物质实体为主要经营对象的4105家A股上市公司的500多万条年报和公告数据,时间跨度为2019年至2023年。所采用的文本分析方法也比较细致,对数千个供应链数字化相关特征词都进行了提取和分析。
赵先德在解读时表示,《报告》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对供应链数字化的战略关注度近两年来显著提高,对供应链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持续增加,所取得的成效也有较高的韧性。从供应链数字化总分上看,国有企业目前的平均分要低于总体样本的平均分,意味着国有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细分来看,一些问题值得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例如,第一产业设置数字化专职高管的比例过去五年来持续下滑,数字化技术应用上过于看重AI而忽视了区块链等同样重要的技术,同时对集成供应链等工具的关注不足,以及部分行业的某些绩效维度还不够理想等。”赵先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