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在传统大学之外,通过升格和新建等方式建立了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技能教育,服务于区域劳动力市场和个体就业的需求。对于这类机构,各国命名不一,但英文名字逐渐统一为应用科学大学。
1.科研需求的驱动力
刚开始,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但随着其发展,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师除教学之外的一项重要任务。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科研功能的兴起,有着共同的驱动要素:
一方面是服务知识经济、区域创新和中小企业需求的需要。日益增加的国际竞争对质量和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创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相对于传统综合大学在应用研究成果方面的不足,应用科学大学因其与产业界、区域及团体的紧密联系,被视为更有可能跨越学术界与实践界之间的智力与技术鸿沟。开展科研可以帮助应用科学大学建立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合作网络,向区域、当地团体以及中小企业输送科研成果,加速知识应用与增值,创造性地解决行业或区域面临的挑战,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是服务学生能力增长及就业的需要。开展科研可以帮助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创新课程内容或创建新的课程,指导学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让学生参与应用型科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能力,不断对自己采用的路径、方法及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这对学生在未来岗位上持续改进工作、适应竞争不断加剧的社会尤其重要。
欧洲多数应用科学大学同时重视上述两个方面,也有一些大学会偏重某一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个方面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两个方面是矛盾的,而是能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的。可以看出,通过创新科研将专业实践和教育联系起来,推动科教融合育人,已经成为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的重要使命。
2.应用科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对于如何构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推动科教融合育人,欧洲应用科学大学所采用的方法并不相同。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网络联盟总结了科教融合的四种类型。其中,最普遍运用的方法是基于研究的方法(Research-based),即学生通过做研究来进行学习,如担任研究项目助理、撰写论文等;其次是指导研究的方法(Research-tutored),主要强调论文写作;再次是引导研究的方法(Research-led),即教与学围绕一些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展开;最后是面向研究的方法(Research-oriented),主要关注知识的建构。相对而言,基于研究的方法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而其他方法则更看重以教师为中心。尽管四种类型各有侧重,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网络联盟认为,不能低估每种方法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知识社会,已经不可能将“学习”和“研究”割离开来。尤其是应用科学大学的目标不是教育出仅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和仅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未来)专业人员,而是能够具有“探究能力”、能对现有实践进行反思的人,在此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整合和应用与知识本身同等重要。因此,科研与教学一样,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许多应用科学大学已经开展了有助于区域创新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科研活动。
从相关的调研结果来看,应用科学大学开展科研带来的最大贡献是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提高,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推动学校与产业界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为学校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资金,实现了知识转移的重要目标。
3.多重要求导致一师难求
科教融合在欧洲应用科学大学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其实施也并非一帆风顺。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科教融合育人实践的开展,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科研经费获取,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其中,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关系到科研经费的获取,因此,归根结底,教师队伍才是欧洲应用科学大学开展科教融合育人实践的最大挑战。
首先,招聘要求很高而薪酬待遇不高造成候选人稀缺。许多国家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招聘的最低标准通常为“三重资格”:最低受教育程度;相关领域最低从业年限;接受过专门教学培训。例如,德国规定应聘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前提条件为:具有高等学校毕业文凭;具有教学经验;具有独立学术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必须由攻读博士学位、取得优异成绩来证明;具有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需有5年实务工作经验,其中3年必须在高等学校以外的业界,且需与应聘职位专业匹配。瑞士的要求基本与德国一致。芬兰首席讲师必须有博士学位或者上岗资格证,拥有三年实践经验并接受过一定的教学培训,讲师必须有硕士学位,必须有三年工作经验和教学培训经历。爱尔兰助教必须有相关荣誉学位和最少三年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讲师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相关荣誉学位和至少五年工作经历。总结而言,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需要是学术界与实践界的双重精英。此外,为了适应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以及科研需要,很多应用科学大学还提高了对教师国际化背景的要求。与这种高要求相比,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薪酬与传统学术型大学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如,德国法律规定,大学教授分为W2级(副教授)或W3级(正教授)薪酬,传统大学有65.5%的教授可以获得W3级薪水,而应用科学大学仅有3.2%的教授可以获得W3级薪水,新聘任的教授薪资几乎全部为W2级别,且为其中的较低级别。有资格应聘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一般都已经是职场精英,回到应用科学大学任教往往会蒙受经济上的损失。瑞士高校教授的待遇比德国高得多,但是应用科学大学与传统大学教师的收入也是差异巨大,如两所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年薪在21.39万~28.15万瑞士法郎,而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年薪在13.72万~20.04万瑞士法郎。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应用科学大学教师候选人稀缺。大学往往需要开展多次招聘才能完成招聘程序。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仅64%的聘任程序通过一次程序即能完成招聘,25%需进行第二次招聘,7%需进行第三次招聘,2%需进行第四次招聘,还有另外2%需进行第五次甚至更多次招聘。
其次,教学工作量过高造成教职吸引力下降。应用科学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高,为教师开展科研以及科教融合育人带来了困难。如,德国综合大学教授的额定教学工作量为每周8~9个课时,且有的州为鼓励教授专注于学术研究,将其教学工作量减免至每周2课时,有的州也允许其综合大学设立教学型教授职位,其额定教学工作量稍多一些,在10~12个课时之间;而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额定教学工作量高达每周18个课时。并且,德国综合大学一学年有28周,而应用科学大学则高达37周。因此,应用科学大学教授一年的额定教学工作量为每年666课时,而综合大学教授仅为每年224课时~252课时,前者约为后者的三倍。尽管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会因为指导毕业论文、取得科研成果等原因获得部分课时的减免,但减免后的课时加上课前课后的准备时间仍是一个非常繁重的教学负担。相对于综合大学教授往往配备有科研助理,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开展科研活动则没有科研助理的支持。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尽管科研已经是法律明确赋予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任务,但教授很难再有余力展开科研活动,也就无从把最前沿最优质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中,也无从将学生吸纳到科研实践中,实现科教融合育人。学者认为,只有显著降低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教学工作量,为教授开展科研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可以灵活掌握的时间,才能提高教职的吸引力,也才能发挥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地区创新推动者和经济界与社会合作伙伴的功能。
4.科教融合挑战迫在眉睫
实践证明,应用科学大学推动科教融合,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多变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服务区域创新和中小企业需求。因此,欧洲国家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科研能力、科教融合育人能力提升正采取相关的措施,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激励教师提升学历。如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等国家的应用科学大学制定了激励措施,如减少教学工作量,支持与激励教师在相关学术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是推动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如各国应用科学大学通过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使其更好投入科研、提高教职工科研技能(如科研培训,博士课程学习)、根据科研资历选择新教工、为教职工制定新的职业规划、根据科研绩效制定物质奖励措施、加大教师在校内外的流动等来鼓励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提高科研能力。
三是实施相关的人才计划,提升教职吸引力。如,德国科学联席会于2019年开始实施“促进应用科学大学教授人才聘任与发展的计划”(简称应用科学大学人才计划,FH-Personal)提供近4.32亿欧元的资助经费,促进应用科学大学重视教授招聘与人才发展,其中采取了通过新型、具有吸引力的非常规教授职位来解决教授职位申请人严重短缺的问题。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该人才计划无法真正提升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岗位的吸引力,因为薪酬和教学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点关注,而这两个要素能极大程度地决定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岗位是否具有吸引力。
四是推动教师加强个体、区域和国际合作。应用科学大学的研究重心从个体和点对点的研究活动转向注重研究优势、创建知识中心、跨学科的主题与集群的战略研究;与其他应用科学大学、中小企业、商业、公共部门和研究执行机构建立区域创新协作网络,并在发展这些区域性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成为满足区域需求的能力中心;增强国际合作,推动互学互鉴。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教师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合作,提升综合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