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国家和人民都在面临一个问题:人老了,养老金里钱没了,如何来应对养老金的不断减少?”
10月19日晚,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摩根资产管理全球保险解决方案(GIS)总监和亚太地区机构业务总监季秉正(James Peagam)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如何发展养老金融成了金融街论坛的一项重要议题。
随着养老金缺口的扩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养老金明显是不够的,将国家的养老责任逐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是全球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和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该如何以此为抓手破解老龄化带来的难题?来自监管层、国内外企业高管等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全球养老金缺口巨大
《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联合国的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4.87亿,彼时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9%。
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着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的挑战。路博迈集团亚太区总裁刘颂(Patrick Liu)表示,由于社会劳动力参与率持续地下降,养老金规模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并没有显著增加。根据测算,扣除现收现付之后,当前全球养老金累计缺口达到51万亿美元,年化缺口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缺口规模约占到整体的15%—20%,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巨额养老金缺口。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负担不起滚雪球一般增长的养老金支出,国家的养老责任最终必然会逐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刘颂表示。
在全球养老的多层次体系建设中,国家都承担着主要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为第三支柱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二级巡视员李德宏介绍,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参保总人数达到10.7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基金运行总体平稳,收大于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自2004年建立,均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市场化运营,目前参加企业年金的用人单位达到15.26万家,参加职工3209万人,积累基金为3.39万亿元。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则是在2022年11月在36个先行城市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后,围绕这一制度的探索并不少。2022年,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民养老”)注册成立,被看作“第三支柱的国家队”。随后,监管机构又组织进行了专属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金的试点工作。
据国民养老董事长叶海生介绍,截至2023年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保单数达到74万件,累计养老准备金规模超过100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个人养老金开户的数量超过6000万,产品数量近800个。而个人养老金则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扩容。尽管如此,第三支柱也存在缴存意愿低、产品吸引力弱等问题。
李德宏表示,从当前情况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还很不平衡,主要是第二层次对企业年金的鼓励支持政策不够,广大中小微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不够强,覆盖面偏窄。第三层次中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刚起步,在产品的吸引力、服务的便利性等方面还有需要完善的空间。
储备是关键
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养老金储备是关键,金融行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老金融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发力点。
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看来,从当前现状看,我国养老财富储备的积累规模距离充分发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第一支柱储备积累规模与潜在支出需求还有差距。
武建力表示,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全覆盖、保基本,目前广义的口径约10万亿元,规模相对较小。例如以储备基金规模占养老金支出的比例衡量,全国社保基金仅够支付养老基金7个月左右的支出。以养老金规模占GDP的比重衡量,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占GDP的比重约为2%,广义第一支柱养老金规模占GDP的比重也不到10%。上述指标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收支矛盾会日益凸显,基本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该如何发力养老金融,扩大养老金的储备?
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蔡希良看来,应准确把握养老金融的功能定位。在他看来,养老金融是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支持,以及为老年生活提供养老金支付和风险保障服务的金融保险活动,主要是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发展养老金融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以及产品服务的开发上,需注重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
蔡希良认为,着力增加全社会养老资金积累,可以从两方面来发力:
一是优化政策实施,进一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比如研究取消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必须达到70%等限定条件,给广大中小微企业更多自由选择权,增强第二支柱的吸引力。再比如,取消广大非个税缴纳人群参与个人养老金领取时3%的个税缴纳,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的负担,增强第三支柱的吸引力。
二是优化家庭资产结构,拓宽养老资金储备来源。蔡希良称,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40%,截至2024年上半年,居民存款余额达到147万亿元。从一般储蓄向养老储备转变,还有较大的空间。要引导居民树立大财富观念和养老储备意识,在不改变家庭资产总量的情况下,主动调整家庭财富结构,提升养老资产占比,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研究制定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在不改变老人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的情况下,有效盘活居民资产,解决养老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叶海生表示,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关键在于市场参与主体能否提供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金融产品。他说,商业养老金的业务试点为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满足老百姓养老金融需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投资是核心
在季秉正看来,投资是养老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他看来,在养老三支柱发展上,不同的国家面临着不一样的问题,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点:如何设计产品以及如何确保养老金收益的可持续性。
武建力也认为,多措并举壮大各支柱养老金储备规模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养老金长期投资收益水平。他表示,要推动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监管机构和市场同向发力,从本金、收益、期限这三个要素,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夯实养老财富储备。他还建议,加快推动各类养老金管理机构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以三到五年的维度来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让长期资金理念真正落地。
在论坛上,安联投资风险实验室全球负责人Tim Friederich分享了德国养老金体系的改革经验。他强调,在不同的市场周期中,稳健资产配置对养老金投资至关重要。多元化是投资界唯一的“免费午餐”,基于目标的资产配置是养老金应对周期的关键。
刘颂表示,养老金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风险,即市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以及长寿风险。市场风险使得投资回报可能低于预期,通货膨胀则会侵蚀购买率,长寿风险则意味着需要有足够的资产支持生命周期的延续。
当下,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周期,保险公司该如何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稳健经营?
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海外保险风险管理部部长桥诘信介分享了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中为应对“利差倒挂”这一挑战采取的多项措施。他表示,公司采取了包括设定保守费率、开发和促销保障性产品、推进资产运用与负债特性匹配、强化风险管理、加强自有资本等,从而成功稳定了利差收益并增强了财务稳健性。他特别强调,要从“利差倒挂”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寿险公司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坚持踏实稳健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