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融入巴西的现实场景中

原创钱玉娟采访整理

2024-12-30 00:00:00

想要来巴西投资的中国朋友:

200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的我,飞越半个地球,来到巴西,先后在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和多家中资企业工作。

2018年后,我投身巴西互联网行业,先后担任字节跳动、BIGOLIVE、希音(下称“SHEIN”)等中国科技巨头在巴西市场的主要负责人;2023年,我受快手之邀,访谈了30余名巴西本地“老铁”,为那本研究巴西互联网行业的著作《那么远,这么近》,提供了宝贵的本地素材。

在这本书发行后,经济观察报邀请写下这封家书。我也想借此机会总结并梳理自己过去20年在巴西的经历、经验,希望能给考虑乃至即将来巴西投资的你们一些参考。

电商沃土

巴西人日常使用的不少互联网应用都与中国企业有关:打车用的99App,是滴滴旗下的巴西本地网约车平台;睡前刷的TikTok、Kwai,分别是抖音、快手的国际版应用;可以用来买衣服的SHEIN、Temu,都是诞生在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能快递商品到巴西消费者手中的J&TExpress,是中国物流企业极兔快递的海外版……

以前我在使馆工作时,常有巴西朋友跑来吐槽,买的中国产的东西便宜,但很快就坏了,现在很少有人会再抱怨这些。来自中国的日用商品以及3C产品等,已经在巴西人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浏览巴西版SHEIN和速卖通等购物网站会发现,很多热卖商品都是“MadeInChina”,中国作为轻工业制造强国,物美价廉,供应链强大。而巴西存在制造业空心化的情况,产品款式较单一,价格还高,大部分日用商品依赖进口。

巴西人均GDP高达1万美元,消费能力和经济基础好,软硬件设施也相对健全。不论是移动支付、物流还是信用体系都比较健全。

目前,巴西通货膨胀率与消费品价格稳定,失业率降到了历史低点,消费者网购的习惯已经形成。

对于想到巴西做跨境电商或内容电商的中国人来说,虽然先机已经被抢占,但这里仍然是电商的沃土。

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任谁都是谨慎的。比如,SHEIN一开始并没有投资巴西市场的规划,在发现该市场销量增长特别快后,创始人许仰天于2021年亲自到巴西花了几周时间考察当地供应链,并在2022年决定投资。

当时,我曾以顾问身份陪同许仰天考察巴西市场,SHEIN在巴西成立本地团队时我也加入其中。

和国内的商业竞争状态并没有本质不同,SHEIN、Temu等企业也曾烧钱补贴抢市场。我理解竞争是好事,但希望不要进入恶性竞争。

亚洲电商巨头们与本土零售公司正在巴西电商市场竞争。包括SHEIN、Shopee(虾皮)在内的亚洲电商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及低价优势在巴西“攻城略地”,很快引发多家本土零售商的不满,遂就亚洲电商公司低价跨境商品无需缴纳关税一事展开集体抗议。

这一情况不仅刺激巴西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合规递件计划,并且征税调整的执行速度也非常快,直接影响了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巴西市场的产品价格、成本、利润率等经营数据。

也正因此,我觉得除了市场竞争,中国出海企业还需要关注当地政策。不少帮助中国企业处理税收、法律相关问题的巴西律师会告诫中国企业,来巴西投资,要把在这里挣到的钱回馈当地社会,不能只想着把钱带走。巴西的税法机制灵活多变,也是为了防止外来投资者“钻空子”。

投资目的要明确

2007年,我从使馆离职,加入宝钢集团巴西代表处,当时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宝钢集团和巴西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出口商淡水河谷公司的战略合作。

当时来自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大增,包括巴西企业在内的几家全球性垄断开采企业连续提高铁矿石价格。宝钢集团也在谋划海外拓展,想把产业放到富产铁矿石的巴西,利用当地劳动力优势生产钢材。

那时,巴西正处于迪尔玛·罗塞芙执政时期,政府要求不能仅仅输出铁矿石,还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需要外资带动巴西本国的工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007年10月,宝钢集团宣布和淡水河谷合资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宝钢出资60%、淡水河谷出资40%。项目如果顺利建成,将是宝钢首次海外建设炼钢厂。

但在进行长达两年的可研调查后,工厂所在地政府发出的环评报告称,选址环境不足以承受,请重新研究,并向宝钢集团推荐了另一个位置。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宝钢集团在进行综合评估后取消了该合资项目。

虽然规划投资上百亿元的钢厂项目夭折,但宝钢集团几乎没有承受损失,我后来细想,这一波折不失为中企在巴西投资,需要做好退出机制安排的案例。

时任宝钢集团董事长的徐乐江也在那一年的年度大会上提到此事,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严格从用户、市场出发,强化对未来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是不是需要建设、花多大的代价建设、建成后有没有竞争力、投资回报是多少……这些问题都是决定项目开工与否、建设节点和资金投入的基本问题。

事情发生在十多年前,每当我向中国企业的朋友讲起,他们都觉得这是宝贵的经验。

出海至此,学会接受

不少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语言不通的巴西做生意,还是会找一个靠谱的“引路人”,让巴西合作伙伴来处理好公司成立和运营等先期工作。

一旦巴西本地公司搭建起管理层,中国企业不能只套用中方经验让巴西本地负责人去执行,而要给他们更多自主权,充分建立起信任,以合作的态度和模式在巴西进行本土化运营。

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大多希望在当地不用招募太多员工,就能维持运营。但巴西政府会向那些试图在当地扎根的中国企业提出要求,既要创造就业机会,还要为就业者提供培训。

我发现,很多在巴西做得不错的中资企业,不仅会认真学习本地劳动法律,HR部门也多用本地人,因为他们会细心了解巴西同事的意见,在当地劳工法的约束下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过去6年,我都在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工作,这让我真实感受到了“卷”的企业文化。我希望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多与巴西本地企业和本地“打工族”交流,这些管理者一定会发现,加班文化和行业内卷与巴西市场不适配。

出海至此,不能只了解,要学会接受。当你带着期待踏入巴西,要挖掘这个复杂又特别的市场时,要意识到,在其他任何市场拥有的成功经验,在这里都不一定能行得通。

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们,我以自己在巴西生活20年的经历建议,请先学着把自己放下,真正地融入巴西的不同现实场景中。这个市场非常分散,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在这里遍地开花。我希望未来的你们,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仍能随着出海大势,勇敢地来到巴西,找到无限的发展可能。

侯路

旅居巴西20年

(本报记者 钱玉娟 采访整理)

展开全文

钱玉娟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