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中的自救故事
(作者:龙文君 指导老师:许莉)
从 2020 年初到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有两年之久。在这两年中,城市空间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人们也随着这种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需要预约的图书馆
以前,一说到图书馆我脑海里最先浮出的画面总是那被坐满的阅读区,还有人们安安静静看书和学习的场景。那个时候进馆并不需要预约,随时都能去。图书馆的对面是一个隔着马路的小广场,广场舞兴起那会儿,大人们可以在广场跳舞休闲,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的钻进图书馆看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书。
刘薇是这一块区域长大的孩子之一,她从小就爱看书,她说:“其实我小时候最开心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傍晚和朋友们一起去图书馆看书,等到 8 点要闭馆的时候,再和朋友们一起去对面的广场上等妈妈一起回家。”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傍晚,可能是成为了一种习惯吧,傍晚成为了和其他小朋友的一种约定俗成。除了每周一到周五的“傍晚之约”,周末的这两天下午,她们也会一起去图书馆。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自己,我上初中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和堂妹一起去图书馆看书,那个时候的自己特别喜欢看短片小说,有时候在图书馆没看完还会借阅这本书带回家看。可能在家看书总是没有在图书馆那么有氛围吧,所以后来,我没看完的书总要在心里默默记下它的编号,定期去图书馆也成了我的一种执念。之后我问堂妹,为什么我们以前会那么爱去图书馆看书?她回答说,可能是因为图书馆有书卷和知识的味道,坐在那里看书总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心安。后来我想了想, 确实如此。
时间过得真快,图书馆也不断的在与时俱进,更彰显出了新媒体时代的特性。这两年,我已经很少再走进图书馆了,上一次去图书管还是在 2020 年六月的备考阶段。那个时候,进图书馆每天都要预约,预约场次分为上午和下午,每场都有人数限制,有时候甚至抢不到入馆资格。当然,预约入馆仅仅只是第一步,进馆前还需要出示健康码以及测量体温等一系列“安全”检查。这些对于偷懒人士来说,他们宁愿呆在家里不出门。
图书馆在层层严密的保护措施下,显得格外的冷清。我后来去图书馆备考的那段日子,图书馆里每一个座位都被远远的隔离开,除此之外座位上还放了透明的阻隔板,在图书馆里学习的人个个都戴着口罩,做着严密的个人防护措施,但似乎总有一种透明的隔层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我问刘薇后来还有再去图书馆吗?她说有,在刘薇看来以前是为了去图书馆而去图书馆,所以觉得人多热闹,心里踏实。而现在,她觉得在这样环境下的图书馆中学习,让她很放松。她还说道,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全神贯注的事情,身边少了许多干扰,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会很高。我表示认同。
而我的堂妹她也是在疫情中频繁出入图书馆的一个特例。我在同她聊天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疫情的原因,图书馆的闭馆时间从以前的晚上八点提前到下午五点,而且在快要闭馆的前十五分钟,门口的安保人员会进来轻声提醒。所以,堂妹正常的时间都在图书馆里学习和刷题,而到了快要闭馆的时候,她就会去对面的小广场上背一会儿书。她觉得这样还可以劳逸结合,因为小广场白天基本上没什么人,偶尔傍晚会有一两个住在附近的老太太带着口罩散步消食。我打趣她道:“你还挺聪明!”在这样一个疫情大环境下,人们也总是有办法在空间的变化中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空无一人的超市
她叫张真,疫情开始之前,是这个超市的一名导购员。当然,她现在也是, 只不过有些不一样了。以前同事们都喊她“一姐”,因为导购员这个职业,除了每天需要摆货和卖货之外,当新货到了时还需要出力气,要抗着货物箱去储物区。张真就是抗货物箱“一姐”,她力气大,运货速度也比别人快,而且每当新货来的时候,她总是冲在第一个,像是有用不完的力气和精力似的,所以同事们都喜欢喊她“一姐”,不过她自己对这个称呼倒不是特别在意。张真依旧每天精力充沛的上班,下班,再上班,再下班......日复一日。
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种平静,张真的激情也在日益萧条的超市里消耗殆尽了。她每天都骑着一个破破烂烂的自行车去上班,连修车的老板都说张真实在太节省了,连一辆新的自行车都舍不得买,她那辆自行车在他这里修了好多次了,车上的零件这几年几乎全都换过一遍。不过张真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她只是说:“一百来块的自行车太贵了,而且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没必要买新的。”
张真干活的超市在一个繁华的街口。在疫情前,每日的顾客络绎不绝,她说她很喜欢超市的生气,看着人来人往的场景,干活都有劲了,因为她们卖货是有提成的。自从疫情的出现和管控措施的落实,进入的超市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每天超市门口都有防疫人员和保安站点,像张真这种工作人员进入超市也需要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以及每日测温等。张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并没有那么熟练,数字鸿沟也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她偶尔也会觉得查看各种码很麻烦,所以她也理解为什么顾客越来越少,而且逛超市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现在很少会有年轻人喜欢逛超市。
疫情期间,除了顾客越来越少,新货也越来越少了。从前,张真还能在卖完一批货物之后又精力满满的搬运另一批新货。而现在,别说新货了,就连旧货都卖不出去。每天上班都是冷冷清清的,连个人影都看不见,就好像生活看不见希望一样,她这样想。实在太无聊的时候,她会和同事一起对比近几个月到手工资的变化。张真的邻居肖哥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疫情期间肖哥为了买食材去过几趟超市。肖哥说:“我上一次来这个超市的时候还是人挤人呢,结账的时候那个队伍老长了,最近去超市买食材,超市里只有一些上班的工作人员,食品的种类也明显减少了。”因为肖哥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并不常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次也是因为疫情,他就刚好在家里休息了。
张真偶尔也能和肖哥碰上,每次都是闲聊几句,她就得赶去上班。张真虽然对工作环境没有了往日的激情,但是疫情当前,她很需要这份工作,即使提成金少的可怜,但是至少有基础的薪资扛着,家里的开销也还算应付得过来。后来, 她在一次和肖哥得闲聊中得知肖哥偶尔也会去露天得菜市场买菜。开始张真还有点小惊讶,后来仔细想想确实可以。她得空也去了肖哥说的露天菜市场转了转, 地方挺大的,卖菜的人也不多,都是自家种的一些蔬菜还有水果。上午的人稍微多一些,到了下午基本都收摊了,张真开始思考,她觉得这或许也可以成为她的另一条谋生之路。
被迫云端的在线课堂
本该漫步在大学校园,感受上下课教学楼人潮的刘薇,此时正被封控在宿舍上着网课。刘薇是一个酷爱旅行的大三学生,她从高考完的那年夏天开始,她就开始了她的旅行,她曾经跟我说她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能够环游全世界,梦想的第一步是在大学四年中走遍全中国。但是梦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从她步入大学校园没多久,就一直过着或长或短的封校生活,她偶尔会抱怨道:“我连大学所在的城市都没有好好的玩过、逛过。”但是抱怨归抱怨,从她坚定的眼神中能看得出来,她不会轻易放弃她的梦想,实现梦想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因为疫情终将会过去的。虽然,被关在宿舍上网课对于心有点野的刘薇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但是,她也慢慢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兴趣。
大一上学期是刘薇无忧无虑的一个学期,那个时候刘薇就已经计划好了她的旅行第一站——武汉。之所以选择武汉作为第一站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近以及交通费便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先去感受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异同,再顺便享受生活~”她把穷游当成乐趣,并接着计划她之后的旅游城市路线图。作为一个南方姑娘,刘薇从小到大都没有看过大海,于是她把第二站旅程暂定为一个有海的城市。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她旅行暂定的第二站,大一下半个学期,从她返校之后的没多久就过上了封校的生活。封校的生活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依旧每天早起上早课,中午午休,下午继续上课,晚上吃过饭之后只能呆在宿舍里继续望着她还那未实现的旅行计划。当然,线上上课也有比较刺激的时候,比如, 上早课的时候刘薇起床签完到后又重新倒回被子里继续睡觉,往往这个时候,老师就会开始点同学开麦克风回答问题,而刘薇和她的室友每天都要上演一场“网课大战”,然而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特别久,因为天气转暖的关系,疫情慢慢开始好转了,刘薇终于不用整体呆着宿舍上网课了,剩下的课程暂时转为了线下上课的方式。终于每天都能感受到阳光、新鲜的空气以及随着上课的人流前往教学楼,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她觉得她的第二站计划也快要实现了。
这个暑假,刘薇确实去了一趟海边,不过,她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的,而是跟着她的老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完成任务的,正因为这次的任务让刘薇第一次产生了想做视频内容的想法。她想起了之前封校上网课时的日常,闲余时间在网上跟着教练健身的日常以及封校在宿舍的种种个人日常等等。她觉得可以把自己上网课的真实状态和疫情之下大学生除了上网课还可以再干些什么,全部用镜头展现出来,这和她喜欢旅游,喜欢用手机记录城市和生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她后来跟我说:“其实我真的特别喜欢摄影,以前我从来都不敢说出自己的这个兴趣爱好,是因为我虽然喜欢拍摄,但是我拍摄的技术并不佳,在我的心底总有一种自卑感在作祟,不过现在,我已经完全不害怕了,因为我拍摄就是为了记录当下, 而当下都是美好的。”我表示赞同,也很为她感到开心,至少在她封校上网课的这段时间找到了空间存在的意义,很多东西用镜头表现出来之后,也就变得没那么讨厌了。
热火朝天的露天场所
当下,喜欢呆在露天环境下的人越来越少。夏天室外的温度高得吓人,冬天室外又异常的寒冷,那么人们喜欢去哪扎堆呢?当然是商场了~大型的室内商场, 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吃喝穿用的必需品都陈列在商场里,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爱聚集的地方。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这种聚集的方式,露天场所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王明,一个很喜欢小朋友的中年男子,他原本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疫情前他在广场最繁华的街角开了一间咖啡店,每天光顾的人很多,生意也特别不错。他喜欢自己这样慢节奏的生活,他本想着就这样开一间咖啡店,度过余下的时光。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原来最繁华的街道如今变得非常萧条,曾经人来人往的大商场如今也空无一人。王明觉得咖啡店的生意做不下去了,索性就直接关了店,他觉得自己需要找到其他的出路。
在一次偶然的饭后消食中,他发现傍晚在广场上散步的人不少,除了一些老头老太太之外,还有许多家长带孩子出来透气的。于是,他开始在心中盘算着新的利用空间。这会儿江南的疫情本来就不算严重,解封之后人们的个人防护意识还是很强,白天的时候人们基本上都只是在户外散散步,商场依旧空旷,街道两边的服装店也还没开始重新营业。但到了夜晚就别有一番风味了,露天的广场上灯火通明,还搭建起了临时的小型“儿童乐园”,有电火车、旋转木马、充气城堡等等,都是吸引儿童的大玩具。
夜晚,王明总能在广场上看见最多的温馨画面,因为他就是这个“儿童乐园” 的老板,他每天亲自开电动火车搭着几个孩子玩,有些怕生的孩子,他就会让他们的父母也一起坐上电火车。由于除了电火车之外,其他几个玩具也需要照顾到, 王明一个人兼顾不过来,于是他招了三个员工,一人负责一个玩具。他的员工之一张真提到:“这几处地方都是王老板租的,租金是按天算,一天也要好几百呢。”其实这个广场上的人并不多,但是对比起之前还是稍稍有点人气的,我好奇的询问张真为什么会想到来做这个兼职?张真告诉我说,她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有空就想出来透透气,无意间碰见王老板在招人就来兼职了。她还说到,其实这也是个机缘巧合,因为之前和邻居肖哥聊天谈到了露天的菜市场,那个时候她就觉得应该也会有露天的娱乐场所吧,只是她没想到会是孩子的场所,不过也应该是孩子们的场所。从她说话的神情中可以看得出她很开心,原先的“一姐”似乎又回来了。
这个小型的儿童场所出现之后,广场周边也开始出现了不少摆地摊的摊主, 小摊上除了有儿童玩具、小饰品还有一些闲置的小挂件。每个摊位都开着明亮的大排灯,让街道的角落更显眼了几分,整个广场像被点燃了一般。卖小饰品的摊位客流量要比其他摊位多些,因为年轻人都更喜欢在这个摊位挑选,这个摊位的摊主是一个中年妇女,特别热情,摆出的饰品也很独特,据她自己说,是为了要跟上年轻人的脚步和潮流,她平日里喜欢刷刷短视频、和年轻人一起交流;也喜欢学习新东西,愿意去了解新技术,她还说身老心不能老。这或许就是她保持客流量的秘诀吧。
人们生活的城市空间,其实一直都是不断变化的,在普通的日子里,人们可以慢慢感受它的微变化和美好。然而,疫情的到来加速了这种变化,有的人可以很快适应它并且改变它,而有的人需要在自我情感的反复纠结中迈开步伐,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