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食堂:守护最美“夕阳红”
(作者:牟晓涵 指导老师:杜紫薇)
这天是8月13号,上午十点半,知了隐匿在树林里欢快地叫着,老相拿着饭盒满头大汗的走进了食堂。“来的这么早啊老相,食堂还不让打饭呢!”一样早早来排队等着的老姐妹对她打趣道。老相挨着她们坐下,屁股还没做安稳她们就说起话来了。
年纪越来越大,吃饭也开始糊弄
“老相啊,最近早晨遛弯怎么都没看见你?”费红芳问道。老相声音里带了些骄傲地答道:“家里的孙女子要回北京了,早晨上午的不得伺候着做饭吃?”老相家里有个小孙女,二十八九,研究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都三年了。她觉得孙女很有能力,可还是有点遗憾,在北京当老师的孙女每年只有寒暑假回来待几天,她和孙女处不够。可她又矛盾的觉得,不能说这种话来绊住孩子,于是把那些说不出口的话炒进一顿顿美味佳肴里。
其实在前几年,老相送自己家小孩去上学之后,总是要在家吃几天温饭的。人老了,胃口也小了,一顿饭能温着吃上两三天。她和老伴对吃的也不计较,只要吃不坏肚子就继续吃。
卫生部北京医院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5-69岁老年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为8.91%;80岁以上老年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超过10%。随着年龄节节攀高的营养不良率,反映出老年人在吃饭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
(数据来源:卫生部北京医院)
“长者食堂”建立,改善老人吃饭状况
这个状况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老相记得那是2021年的9月13日,村里建了一个“长者食堂”,号召村里七十周岁以上的老人到这个食堂里吃饭。食堂很大,能容纳100多人,配了2个厨师和3个服务人员,中午提供2荤2素1汤,70岁以上的老人能随意挑选,米饭馒头随吃随添。
不过,好景不长。食堂要运营就要有资金,村里要老人每人拿两块钱,大家不太愿意出,再加上尝着饭的味道一般,渐渐地,来这个食堂吃饭的人就少了。
村委会慢慢了解村子老人们的顾虑,并将这个问题上报给市里,各方协商,最后出了一个政策:两块钱村里放,上边给补一部分,村里也给补一部分,不用老人再自己出吃饭钱。
这个方法是真奏效,一下子找到“病源”并“对症下药”。来长者食堂吃饭的老人又多了起来,一到了饭点,一百四五十号人来打饭,好不热闹。
老相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早上和老伴一起把昨晚剩下的一点儿饭热了吃,趁着天凉快去早市买点菜。逛着逛着就十点了,拿上饭盒到食堂坐等打饭,两人份就够自己和老伴吃了。下午把中午剩的馒头热一下,煮个玉米糊,早上买的菜炒炒,一天的饭就对付着过去了。老相吃完饭再出去找来姐妹一起坐在街上聊天,生活过得简单快乐又自在。
对于老人来说,不仅仅是食堂
“老相,愣什么神呢?问你今晚上要不要一块出去耍?”牟玉华故意提高了嗓门问道。老相思考了一会,问道:“上哪耍?”牟玉华听她这问题笑了,“上哪耍?你说上哪耍?村子后边那个广场喽,带你去跳舞。”老相一听这还了得,她这都快八十的人了,还去跳舞,一把老骨头再跳散架了。
她连忙摆了摆手:“要去你自己去,我折腾不动,我最多也就绕着村子走走。你这个老牟,78岁了还要跳舞,你也注意身体吧。”周围的老姐妹们瞬间笑开了花,牟玉华也笑着道:“老相你还挺关心我,那说好下午吃完饭一块遛弯。”
这个长者食堂的开办,确实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吃饭不用花钱,还能让老人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有人陪着闹着,生活都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老人们也很感激,老姐妹们说起来这个食堂都是赞不绝口的:“跟着社会沾光,跟着共产党沾光!”
“长者食堂”亟需可持续发展方案
但是显然,一个“长者食堂”开办并维持住,并不是一件易事。市里给补贴,建一处“长者食堂”就给13万元;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多方支付方式。当年整个经开区,就数老相他们村和小董家村办的火热。前不久,老相饭点在街上遇到小董家村的熟人,不经意间问起来,这才得知隔壁村的长者食堂早就不开了,场地都租出去了。
老姐妹们听了也是一阵唏嘘。老相说:“我听他那意思就是村里老人吃食堂每人拿五块,然后就和咱们村一开始一样,没人去吃饭,久而久之就倒闭了。”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根据调查,到目前为止,经开区多个村子未曾开办“长者食堂”,少部分村子建设“长者食堂”而未曾投入使用,开办“长者食堂”村子面临倒闭压力。
造成这一困境有诸多原因。像老相所在的村子,第一困难就是运营,“长者食堂”多数由村集体垫资或临时拖欠,负担较重;第二是资金筹集渠道不够宽,村子里“长者食堂”的资金来源一个是村集体、另一个是政府拨款,因而不足以支撑“长者食堂”走得长远;第三是运营管理机制仍然不太规范,“长者食堂”大多仅依靠村“两委”干部管理运营,管理形式单一。
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4.20%,65周岁以上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在深度老龄化的社会,老人的吃饭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图源:中国政府网—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开办“长者食堂”是针对老人吃饭问题开出的一剂“良方”。上海师范大学柳佳宁就农村“长者食堂”建设问题发表的论文《关于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运营状况的调查报告》提出,要实现“长者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机制建设、财政投入、模式创新、智慧应用等多方面入手”。
(柳佳宁:关于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运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图源:知网)
政府需要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统筹规划,当好“掌舵人”;村委会和居委会要积极拓展各方资金渠道,将运营成本和现有资源盘活,做好“实践者”角色;各方要形成合力,创造一个综合型养老服务中心,造福更多的老人群体。
老相等一众人聊着聊着就十一点了,食堂准时开饭。周一的菜单上写着:小酥肉、豆角粉条、酸辣土豆丝、小米粥。老相和老姐妹们拿上饭卡和饭盒,排着队去打饭。老相分文不花,打了两人份的,家里还有老伴在等着吃。
(摆放在食堂最前面的每周菜单,牟晓涵摄)
牟玉华家里的儿子在外边干活,中午回来吃饭,她着急,就先打上饭走了。等到老相打完饭准备回家的时候,又见牟玉华风风火火的回来了:“谁拿茬了饭盒,把我的饭盒带走了!这不是我的饭啊!”
打饭的伙计不是这个村里的,因为整个食堂都是对外承包出去的。但是待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彼此认识,安慰道:“您在这等等,说不定一会人家就拿回来了。”老相和玉华关系好,一时之间也不急着走了,陪着玉华一起等着。没出五分钟,人家也找过来了。“好你个老张,我的饭比你的还好吃点么,你拿我的饭!”玉华笑骂道。一个村子里的老人来食堂吃饭久了彼此都认识,一个小乌龙也都没放心上,等玉华收拾好了,老相和她一起走出了食堂。
“老相,你可别忘了,下午吃完饭出来耍。”“老相,我这年纪真的打了,食堂里好多饭我都咬不动了。”“老相,我孙女也在北京工作了,咱俩下次介绍她们认识吧。”……
老相有时总会觉得玉华应该去说相声,她说起话来就没个头。不过自从在长者食堂认识玉华和她做朋友以后,听久了也不觉得烦。知了晌午头也不停的叫,不过老相也不在乎,她拿着方帕擦了擦脸上的汗,毕竟“民以食为天”,吃上饱饭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