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稳中求进,GDP增速完成“5%”左右的目标
●稳增长政策发力,制造业景气水平提升,增速略有加快
●政策推动,社零增速或小幅上涨
●房地产产能去化进行中,投资增速继续底部徘徊
●影响因素无重大变化,出口增速或小幅波动
●国内需求端无显著变化,进口额增速低位前行
●暖冬食品供给增加,CPI增速低位前行
●低基数效应,工业价格降幅或继续收窄
●地方化债开始落地,信贷规模同比少增
●信贷需求持续减少,M2同比增速回落
●美联储降息预期下降,人民币汇率承压
内容提要
第四季度,经济恢复继续,整体运行稳中有升。尽管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但政策效应释放,第四季度消费需求有所扩张,尤其家电等大额消费上涨显著。综合而言,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整体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内生动能修复仍需加强,政策加码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4.8%,较第三季度上涨0.2个百分点;2024年全年GDP增长4.8%,基本完成“5%”左右的目标。
供给端
工业增加值:虽然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未缓解,叠加企业生产内生动力边际回落以及高基数的不利影响,但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加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制造业景气水平显著提升,工业整体开工率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加之年底及春节前的提前生产效应,工业产出仍有支撑,预计2024年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较上期加快0.1个百分点。
需求端
消费:尽管受政策推动消费走势平稳,汽车消费持续上涨,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下滑,整体消费增速依然底部徘徊。预计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较11月上涨1.1个百分点。
投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长期利好投资,制造业投资释放扩张信号,但外部环境依然趋紧,房地产投资承压继续,预计2024年1—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与1—11月持平。
出口: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平稳,部分地区提高对华关税,外部环境趋紧,叠加基数效应消失,预计2024年12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较11月下降0.8个百分点。
进口:本月不存在基数效应,主要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国内需求无显著变化,房地产市场产能去化继续,贸易壁垒高企,预计2024年12月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7%,较11月上涨2.2个百分点。
价格方面
CPI:尽管本月存在低基数效应,但暖冬天气降低食品运输成本,果蔬供给增加,叠加当前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居民有效消费不足,预计2024年12月CPI同比增长0.2%,与前月持平。
PPI:本月存在低基数效应,高频数据显示重要原材料价格涨跌互现,叠加国内需求无明显改变,工业生产价格同比增速继续底部徘徊,预计2024年12月PPI同比下跌2.1%,降幅较前月收窄0.4个百分点。
货币金融方面
人民币贷款:在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发力下,尤其是当前大规模的扩张性金融政策和房地产松绑政策落地,楼市成交已经显著回暖,信贷规模将有所支撑,但伴随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开始落地,信贷需求有所减弱,预计2024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650亿元,同比少增4050亿元。
M2:虽然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出台,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松绑,加之持续下降的基数,支撑M2同比增速,但伴随化债资金的持续落地,信贷需求有所减弱,抑制M2同比增速,预计2024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6.9%,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2024年美联储鹰派降息,美国就业增长,降低了市场对2025年1月美联储继续大幅降息的预期,美元指数上涨,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利空人民币。预计2025年1月人民币汇率在7.1~7.4区间双向波动。
正 文
GDP部分:稳中求进,GDP增速完成“5%”左右的目标
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4.8%,较第三季度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长4.8%,稳中求进,基本达到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工作目标。
从拉升因素看,四季度经济形势整体好于三季度时期,经济修复继续。供给端,7—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平均增长5.1%,而10月、11月同比则平均增长5.4%,高于三季度增速平均值。需求端,10—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高于三季度的2.7%;10—11月出口额同比增长9.6%,高于三季度的6.0%。四季度前两个月,无论是供给端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还是需求端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较第三季度的月均值呈不同程度上涨。
从压低因素看,一方面,投资增速继续小幅下行,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较1—9月下降0.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三季度相比,四季度基数相对较高,2023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2%,高于2023年第三季度0.3个百分点。
综合而言,四季度经济走势稳中有升,不存在大幅涨跌的状况,政策效应释放,消费增速小幅上涨的同时,投资增速略有下滑,叠加2023同期基数高于第三季度,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4.8%,较第三季度上涨0.2个百分点,全年增长4.8%,基本完成年初“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工业增加值部分:稳增长政策发力,制造业景气水平提升,增速略有加快
预计2024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较上期加快0.1个百分点。
从拉升因素看:第一,稳增长政策持续落地推动工业产出持续增长,支撑工业经济。9月24日央行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今年早期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也在逐步显现,支撑工业产出增长。第二,制造业景气水平提升。2024年11月制造业PMI为50.3%,连续两月高于荣枯线,支撑工业产出。第三,2025年春节在1月下旬,工业产出可能提前加快进度生产。
从压低因素看:第一,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负增长,2024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4.3%,10月单月同比增速更是下降10%,一定程度抑制企业产出的内生动力。第二,去年同期基数抬升,抑制同比增速。第四,内需不足抑制工业产出动力。
综合而言,虽然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未缓解,叠加企业生产内生动力边际回落以及高基数的不利影响,但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加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制造业景气水平显著提升,工业整体开工率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加之年底及春节前的提前生产效应,工业产出仍有支撑,预计2024年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较上期加快0.1个百分点。
消费部分:政策推动,社零增速或小幅上涨
预计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较11月上涨1.1个百分点。
从拉升因素来看:第一,政策推动消费稳步增长,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指出,要“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2024年6月13日,发改委《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的通知,17条促消费政策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加快科技成果在消费领域应用。第二,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1—8日,乘用车市场零售50.2万辆,同比去年12月同期增长32%,较上月同期增长11%,汽车消费继续上涨。
从压低因素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居民收入增速有待进一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同比增长5.4%,较一季度下滑0.8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下滑3.4个百分点。
综合而言,尽管受政策推动消费走势平稳,汽车消费持续上涨,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下滑,整体消费增速依然底部徘徊。预计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较11月上涨1.1个百分点。
投资部分:房地产产能去化进行中,投资增速继续底部徘徊
预计2024年1—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与1—11月持平。
从拉升因素来看: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利好制造业投资。3月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指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受政策效应影响,1—11月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15.8%,高于全部投资12.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高于全部投资6.0个百分点。
从压低因素来看:第一,房地产投资仍在探底中,是拉低当前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4%,约影响全部投资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中美博弈继续,对华限令间接抑制投资增速上涨。继2024年5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维持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征收的301条款关税,同时对中国‘目标战略产品’大幅提高关税”后,7月、8月,欧盟、加拿大相继对中国的电动车等商品加征关税。。
综合而言,《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长期利好投资,制造业投资释放扩张信号,但外部环境依然趋紧,房地产投资承压继续,预计2024年1—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与1—11月持平。
出口部分:影响因素无重大变化,出口增速或小幅波动
预计2024年12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较11月下降0.8个百分点。
第一,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平稳,外需无明显波动。12月份,美国Markit制造业PMI初值48.3,小幅高于前值,但继续位于荣枯线下方;欧元区制造业PMI 45.2,与前月持平,但低于5月的47.3,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第二,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对华加征关税,壁垒提高,外贸环境再度趋紧。8月,加拿大表示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钢铝产品分别加征100%和25%的关税。7月,欧盟发布公告称,将对三家中国样本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4%、19.9%和37.6%的临时关税。
综合而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平稳,部分地区提高对华关税,外部环境趋紧,叠加基数效应消失,预计2024年12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较11月下降0.8个百分点。
进口部分:国内需求端无显著变化,进口额增速低位前行
预计2024年12月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7%,较11月上涨2.2个百分点。
本月不存在基数效应,中国主要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涨跌均有,对本月进口额增速不存在明显拉升或压低作用。2023年12月,进口额同比增长0.2%,仅较11月上涨0.8个百分点,变化较小不存在基数效应;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较1—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变化不大。
从压低因素看:第一,房地产去产能继续,黑色大宗商品需求依然低迷。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4%,房地产开发产能依然在收缩,抑制钢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利空进口。第二,外贸摩擦继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提高,抑制中国进出口增速上涨。
综合而言,本月不存在基数效应,主要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国内需求无显著变化,房地产市场产能去化继续,贸易壁垒高企,预计2024年12月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7%,较11月上涨2.2个百分点。
CPI部分:暖冬食品供给增加,CPI增速低位前行
预计2024年12月CPI同比增长0.2%,与前月持平。
从拉升因素看:低基数效应是本月拉升因素,2023年12月CPI同比增长-0.3%,是年内次低点,对本月形成一定基数效应。从压低因素来看,一方面,暖冬天气降低了食品的运输成本,果蔬的供给增加,拉低了食品价格;截至12月13日,按商务部公布的国内农副产品价格来看,蔬菜价格平均较11月呈环比负增长,而历年同期均为同比正增长,明显大幅低于历年同期;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犹在,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居民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价格上涨。
综合而言,尽管本月存在低基数效应,但暖冬天气降低食品运输成本,果蔬供给增加,叠加当前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居民有效消费不足,预计2024年12月CPI同比增长0.2%,与前月持平。
PPI部分:低基数效应,工业价格降幅或继续收窄
预计2024年12月PPI同比下跌2.1%,降幅较11月收窄0.4个百分点。
受低基数效应影响,本月PPI降幅或继续收窄。2023年12月PPI环比下降0.3%,与2023年11月环比相同,均为环比负增长,低于第三季度各月环比增速,对本月形成低基数效应。
高频数据方面,12月上游主要工业品价格涨跌互现。12月,石油天然气方面,受本月原油价格走势相对平稳,布油、美油月度期货结算均价分别较11月环比下降0.6%、0.0%;煤炭方面,整体供需偏松,煤炭多数品种市场价较上月出现不同程度回调;化工方面,市场价格较上期整体小幅上涨;非金属方面,水泥、玻璃价格则再现下降;黑色金属方面,铁矿石月均期货结算价环比上涨;有色金属方面,涨跌互现,铅、锌价格环比上涨,铜、铝价格则环比下降;农业生产方面,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市场价分别环比上涨-1.6%和0.9%。
综合而言,本月存在低基数效应,高频数据显示重要原材料价格涨跌互现,叠加国内需求无明显改变,工业生产价格同比增速继续底部徘徊,预计2024年12月PPI同比下跌2.1%,降幅较前月收窄0.4个百分点。
新增人民币贷款:地方化债开始落地,信贷规模同比少增
预计2024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650亿元,同比少增4050亿元。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支撑信贷需求。9月24日央行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bp和政策利率调降20bp,同时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规模达8000亿元;7月25日,“大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迎来进一步财政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共同引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统筹安排3000亿左右的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将加大财政政策对企业长期贷款的拉动效果。第二,楼市政策持续松绑支撑信贷。例如:9月24日央行公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幅50bp,首套房与二套房首付比例统一为15%,3000亿保障住房再贷款,支持比例从60%提升至100%;11月9日,北京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共同支撑信贷。高频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2月27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上涨18.66%,显示楼市交易回暖。第三,化债资金开始落实,信贷需求有所减弱。
综合而言,在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发力下,尤其是当前大规模的扩张性金融政策和房地产松绑政策落地,楼市成交已经显著回暖,信贷规模将有所支撑,但伴随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开始落地,信贷需求有所减弱,预计2024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650亿元,同比少增4050亿元。
M2:信贷需求持续减少,M2同比增速回落
预计2024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6.9%,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一是新一轮稳增长政策落地生效,支撑M2同比增速。9月24日,央行公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bp、政策利率调降20bp、存量房贷利率50bp,同时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至15%以及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基数开始走低。自2023年2月末M2同比增速持续下降,一定程度支撑本月同比增速。三是地方化债资金开始落地,信贷需求减少,将抑制M2同比增速。四是预防性储蓄存款增加,数据显示2024年11月储蓄存款余额增加7849.74亿元,货币流通速度变慢,抑制M2增速。
综合而言,虽然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出台,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松绑,加之持续下降的基数,支撑M2同比增速,但伴随化债资金的持续落地,信贷需求有所减弱,抑制M2同比增速,预计2024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6.9%,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部分:美联储降息预期下降,人民币汇率承压
预计2025年1月人民币汇率保持震荡,震荡区间为7.1~7.4。
第一,2024年12月,美联储鹰派降息,尤其是点阵图显示2025年利率中位数较9月份上移,叠加高于预期就业数据,降低市场对2025年降息幅度的预期。12月27日,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2025年1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87.2%,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12.8%。第二,中美利差保持倒挂,截至12月27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4.62%,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1%,中美利差倒挂扩大,人民币承压。
综合而言,2024年美联储鹰派降息,美国就业增长,降低了市场对2025年1月美联储继续大幅降息的预期,美元指数上涨,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利空人民币。预计2025年1月人民币汇率在7.1~7.4区间双向波动。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挂靠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等。同时,本中心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剖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从2006年开始就呼吁中国应该立即彻底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2)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3)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严防用力过猛,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与三个月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有度”的观点完全一致。(4)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刘伟、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只要有6.5%的经济增速就可以确保就业。此后不久,这一增速就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这一测算结果的精确性。(5)供给侧研究。刘伟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在2007年就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关于供给管理的学术论文。(6)新常态研究。刘伟和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苏剑和林卫斌还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7)刘伟和苏剑主编的《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译成英文、韩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种文字出版。(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2008年,本课题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的补贴机制。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杂志。《原富》是一个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是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并对重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年度报告)。该报告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度报告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报告资助计划。(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本中心定期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分析和预测报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学术机构,本报告仅供学术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仅供参考,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