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对卫生巾的焦虑浪潮不断被推高。卫生巾长度虚标、卫生巾pH值标准宽松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消费者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经过较真的测量和对比后,她们发现市售大部分卫生巾的实际长度都比其标注的短;而卫生巾pH值允许的范围,仅相当于纺织品标准中窗帘、外衣等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水平——尽管一些医生认为pH值不会对阴道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但消费者还是质疑这样的标准是否过于宽松。
这不是卫生巾第一次陷入质量争议的漩涡,此前消费者在卫生巾中发现过针头、虫卵。这一次,部分消费者试图通过自发测评发布“民间卫生巾品牌红黑榜”,然而,几乎没有品牌可以入选“红榜”。这更是放大了焦虑。一时间,被认为适用标准更高的医用卫生巾,其在电商平台的搜索量上涨3920%。
目前,市售卫生巾产品主要受到两个国家标准的约束:一个是2019年7月1日起实施的《GB/T8939-2018卫生巾(护垫)》。这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卫生巾长度偏差、吸水倍率、pH值等指标以及包装销售标识。另一个是2002年9月1日实施的《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这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涉及生产环境的消毒条件、毒理实验要求等。
在推荐性国标中,允许卫生巾全长偏差范围为“±4%”。消费者实测后发现,诸多大品牌的卫生巾实际长度总是卡在误差“-4%”这一下限。这难免让人怀疑,“能省则省”已成为行业的某种潜规则。
这无疑深深损害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卫生巾作为快消日用品,单价不高、工艺也不复杂。基于对大品牌的信任,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卫生巾时比较随性,就像购买牙膏、洗手液等日常消耗品一样,不会反复对比,细究成分。如今卫生巾大牌的集体“塌房”,让她们产生一种“灯下黑”式的后怕,也有一种被背刺的愤怒:每个月都要贴身使用7天的产品,陷阱这么多吗?原先怎么挑选得如此随意?以后挑选时还能信任什么?卫生巾品牌ABC的客服在回应消费者质疑时的漠视和傲慢,更是点燃了她们的愤怒。
一旦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被破坏,监管部门和厂商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修复公众的信心。
在这轮风波以前,包括卫生巾在内的快消日化用品,和高价、高竞争、高关注度的3C产品相比,一直是缺乏测评生态的。围绕3C产品的测评生态,会给厂商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它们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性能更优的产品。比如,在竞争激烈的空气净化器市场,主流厂商都尽力以更低的价格提供远超国标最高标准P4性能的型号,并不断在功能上推陈出新。
但我们很难想象,类似“极客湾”那样聚集数百万粉丝、拥有专业设备的账号会去评测卫生巾。或者说,如果有一套严格的卫生巾强制性国家标准,卫生巾这类快消日用品本就不需要占用第三方测评的资源。当下全网测评卫生巾的现象,折射的是信任的溃败,并不是一个正常市场的生态。
因此,监管部门需要推动产品的国家标准跟上时代,填补标准的漏洞,以回应消费者的关切。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和日本对卫生巾的监管更加精细。例如,美国将卫生巾归为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医药级别监管;日本则将其列为准医药品,通过法律对卫生巾的质量标准严格要求。
已经实施了22年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国家标准,将被新的强制性国标替代。新国标已于今年6月过审,将于2025年7月实施。另外,专门针对卫生巾品类的国家标准计划《卫生巾(护垫)》也正在起草之中,对此,行业和消费者都极为关注。
再严格的标准也要靠执行来落实。就此而言,厂商也要跳出在国标下限追寻利润空间的集体默契。短期来看,这种行业潜规则让厂商节省了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一旦被消费者知情,这种挖低行业“护城河”的行为,只会在舆论洪水来袭时让整个行业在低地里沉沦,难以重建。
这需要整个行业从根本上正视消费者的诉求,调转经营方向。据统计,目前卫生巾行业品牌在代言人、概念营销上的投入巨大,导致平均毛利率高达45%,而净利润率仅为10%,营收额处于萎缩之中。营销固然重要,但如果将过多的资源投入营销而忽视了质量这个“里子”,并不是企业们真正该“卷”的方向。只有用对质量的较真回应消费者的较真,方能纾解公众的卫生巾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