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于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由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青年科学家组织的中国角边会以“极端气候灾害预估与应对”为主题,推动国际合作研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参加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国角边会时提问:2022年北半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炎热夏季,极端高温在欧亚和北美大陆持续蔓延,今夏的热浪事件为何如此强烈?以后高温天气还会如此频繁吗?极端高温都有哪些危害?如何防范高温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王君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了减缓未来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能源系统的影响,需要适当增加区域能源类型的数量,增加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能源系统面对极端气候时的脆弱性,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储能建设(包括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储能)、扩大储能规模,增强区域能源系统的气候韧性。
极端气候威胁能源生产
今年入夏以来,欧洲、北非和东亚发生了强度极端、持续时间偏长的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自然和社会影响。极端高温-干旱使得2022年7月19日伦敦日最高气温达到破纪录的40摄氏度,欧洲西南部频繁发生森林野火,中国南方高温日数、强度和影响范围均破历史纪录。
王君指出,造成此次极端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的大气系统被一致性、大范围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所控制。强盛的暖高压系统导致气团呈现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大气绝热增温,区域天气以晴热、稀云和少雨为主。今年入夏以来,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第三年,且仍强势发展,西太平洋暖池、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呈现偏暖状态,这些特别的海表温度异常改变了北半球经向热力梯度,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增强,为北半球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发生提供了异常气候条件。
王君认为,长期来看,温室气体排放等人类活动是陆地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大尺度气候背景,为高温-干旱事件频发、强发和广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在此次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中存在多大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频发、强烈和持续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会对人群健康、农业活动、能源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相比于普通湿热型高温,近年来我国华东、华南等地极端湿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需要重点防范。
王君介绍,长期高温-干旱导致农作物枯萎死亡、河川径流下降、土壤墒情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频繁和强烈的高温一方面使得城市居民制冷需求急剧上升,导致用电需求猛增;另一方面,长时间干旱导致河川断流、湖泊干涸,使得一些以水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发电能力急剧下降,从而造成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能源电力供需矛盾。火力发电机组需要从河流和湖泊取水进行冷却,因此长时间高温-干旱天气也会造成火力发电能力下降。此外,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也为森林火灾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干旱使得树木缺水死亡,产生大量可燃物;高温使得森林可燃物更容易达到着火点。
王君总结,需要适当增加区域能源类型的数量,增加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能源系统面对极端气候时的脆弱性。
自然保护可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地球生物的主要威胁之一,预计在今后的几十年,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大气物理所此前提出,自然保护可以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针对自然保护如何促进气候变化应对方面,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徐希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30%左右。自然保护有望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从而减少生态系统因人为和自然因素干扰而产生的碳排放。此外,健康的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自然保护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可持续土地管理措施,如造林、放牧管理、湿地恢复等,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徐希燕指出,这些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措施被称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一些研究表明,如果想要实现将全球增温控制在2°C以下的目标,自然解决方案可以在2030 年前提供超过30%的贡献。
“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与附近相同植被覆盖的非保护区相比,受保护的植被生长状况更好。更加茂密的树冠可以为动植物提供比保护区外更阴凉的环境。在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保护区相当于为珍稀和濒危物种提供了一个空调房。因此,自然保护对于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至关重要。这些证据表明,自然保护对于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具有双重意义”。徐希燕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