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文
家教问题主要是方向,而不是方法,方向对了才可以谈方法。具体观点如下:
01 哄骗孩子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哄骗他人。
这是父母最习惯干的事,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岂不知用蒙特梭利博士的理论讲,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成人都高,所以,父母的所有作为,都是孩子的样板,孩子是父母言行举止的复印件。
我谈过一个观点:都说先天遗传基因是强大的,岂不知父母后天的行为影响,更甚于前者。父母常常哄骗孩子的后果是教会孩子哄骗他人。为此,建议父母们,尊重孩子就是对孩子要认真,别把孩子当做“小屁孩”。
02 “一切为了孩子”提法对吗?
大约在本世纪初,在独生子女做实了“宝贝文化”后,不知是谁“捣鼓”出一句好听的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其实这句话就是在玩文字,根本不是教育理念,甚至说是口号,也是有问题的口号,而且具有杀伤力。
在这一口号之下,有人成了全职妈妈,有人放弃了事业,当了孩子的奶爸。于是,“一切为了孩子”便意味着,父母似乎是“为了孩子而生”,抑或,有了孩子之后,才有了父母的新生。如此逻辑推理下去,一代又一代都一切为了孩子,试问: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吗?!如此,社会还能进步吗?!尤其是,当父母在一切为了孩子的行为下,一些孩子也被父母惯坏了。
03 “蹲下来跟孩子讲话”不如“让孩子踮起脚讲话”。
幼儿园有一句流行理念语: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这句话总的说来没错,表达的意思是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尽管“抱起来交流”和“蹲下来讲话”近乎一回事,包括“牵着手教育”也有些牵强,但这一串语句组合听起来挺好的,尤其是说给家长听。但若把“蹲下来讲话”说成是理念,或许还差点,与我一直在讲的“踮起脚讲话”不是一回事。
儿童“踮起脚”是成长,家长“蹲下来”或许还有一点点娇宠的意味,尤其在“宝贝文化”之下。我有位朋友黄普磊就从来不蹲,孩子两岁时他出差,每天要和孩子通电话十分钟,说的都是“大人话”,我问:孩子能听懂吗?他跟你都说啥?黄普磊说:他只说“嗯”,但我认为他都能听懂,只是语言表达能力暂时还不行。确实,他的孩子相比同龄儿童成长的快,尤其是语言发展。这就是让孩子踮起脚跟大人说话的意义和效应。
04 给孩子安排一些超能力任务,他们便会兴奋地成长。
过去,在东北问孩子多大了,常常会听到的回答是:会打酱油了。那时的酱油都是散装,不像现在有添加剂可保存,所以,让孩子去小卖部打酱油的活很常态,属于孩子。现如今没这事了,孩子们也不做事了,但是,我们幼儿园中班的李伯宇例外,他的父母善于“利用”他,甚至会把一些别人看来是力所不及的活也交给他去做,而他似乎在干一些“大人的活”的时候还很兴奋。
有一次,妈妈给李伯宇100元钱,告诉他去小区商铺的超市买一袋大米。妈妈只给他一个信息——买大米,其余的决断权都交给了孩子。李伯宇掌权后,自己在超市选了一袋大米,交费前又大致估算还能剩多少钱。不过,交完费之后他遇到点麻烦,家住没电梯的六楼,大米很重。就在他犹豫时,收款阿姨问他:需要帮忙吗?他点点头说:“我想求门口保安叔叔帮忙,行不?”当保安叔叔拎着大米走到他家门洞时,他还及时的表扬叔叔说:“叔你真有劲!”然后又补充一句,“我家住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