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经观App通过调研全球知名企业、商业领袖,策划推出《百舸争流·企业家说2023》。在走进经济筑底重启回升的2023年,企业家们将会如何直面这场需要时间验证的修复之旅?本期,我们对话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
Q1: 在2023年的发展展望中,您觉得所在的领域有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陈玉东:2023年加速了汽车和制造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比如说汽车行业的电气化,软件定义汽车技术发展,智能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等,但这也激励着我们在相关业务领域,通过自身创新和业务转型来拥抱挑战,抓住市场机遇。
虽然全球经济疲软、缺芯问题,以及消费信心复苏仍需一个过程,但博世对于2023年的整体预期逐步好转。在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链不稳定的情况下,仍将竭尽全力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创新、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Q2: 您对所处行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信心究竟有多大?来自于什么地方?
陈玉东:博世长期看好中国市场活力和潜力,尤其在智慧交通和智能制造领域,给我们在本土业务发展带来信心。
在汽车行业,连续多年,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与此同时,智能化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2022年具有辅助驾驶功能在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
在本土的需求量中,我们也看到中国消费者对于新技术具备很高的接受度。中国的汽车市场带动了博世汽车业务的发展,根据内部统计,中国自主品牌占博世整体汽车业务比例已经提升到近60%。
在制造领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球已经提升到了近30%,并进一步把绿色、数字化、创新等融入产业转型和生态中,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将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机遇。
在这些领域,博世积极做好准备,我们在软件、数字化、制造等领域有很强的人才团队支持,并期待更多相关专业人才能加入我们,共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赋能本土汽车和制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Q3: 带着这样的信心,您打算在2023年如何开干?
陈玉东:博世仍然会坚持 “根植本土,服务本土”的长期发展战略,持续投资,和本土伙伴积极合作,为行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创新有益的技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不仅仅是品牌宣言,更驱动着业务发展。
为此,在智能交通领域,博世加大研发的投入,加速前瞻技术商业化。比如,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业务中,博世于年初在苏州投资了70亿人民币,建立研发制造基地,支持本土电动智能化出行发展。
此外,博世与合作伙伴在重庆建立的氢动力系统基地将正式开业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氢动力商用车运营,目前累计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20万公里,这个数字每天还在持续增加。
另外,在智能制造领域,博世在全球有超过260家工厂,在中国有3家领先的“灯塔工厂”,分别位于苏州、无锡、长沙,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了降本增效以及生产制造端的碳中和。博世愿意对外分享自身所积累的项目和实践经验,助力本土先进制造业低碳转型和创新发展。
随着疫情过去,博世希望能更多在业务、技术上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加强中德合作,促进全球化贸易,加速经济复苏。
Q4: 当企业做好自身准备的同时,会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什么支持和促进?
陈玉东:首先,汽车智能化发展在重塑供应链。各级供应商的边界被打破,传统供需关系也在软件定义汽车、新能源发展趋势下发生了颠覆。我一直说“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只要客户需要,博世都可以提供,不论是核心零部件还是系统集成。
在智能座舱业务上,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做Tier2或Tier3,通过合作伙伴直接为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解决方案。
其次,在碳中和领域,博世于2020年在生产制造端全面实现了自身的碳中和,覆盖全球400多个业务所在地。这是企业自身相对可掌控的范畴,下一阶段,我们将范围拓展到上下游整个价值链,涉及到产品与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我们目标到2030年在这个范围内实现15%二氧化碳的减少。这是博世持续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以及助力 “双碳” 目标尽快达成的所付诸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