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湘/文 作为导演杨荔钠的女性三部曲终结篇,《妈妈!》在当下极少见地借由两位老年角色——八十多岁的妈妈蒋玉芝(吴彦姝 饰)与六十多岁的女儿冯济真(奚美娟 饰),来完成剧情叙事。

在面对黑白文娱专访时,杨荔钠表示,这其中有一脉贯穿的东西,“从女性的人生阶段来讲,我已经拍过了《春梦》的青年、《春潮》的中年,到了《春歌》(本片原名)的时候,我很笃定它就应该是一个讲述中老年的故事,聚焦在老年女性群体”。
杨荔钠以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在调研中,阿尔茨海默病侵蚀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高知老人群体中。杨荔钠前往养老院拜访了这群老人,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几乎都被认知障碍或者是帕金森这类疾病困扰。遗忘与失智,是一种残忍。
于是,老年、高知、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对非典型母女:母亲出生于民国是文学教授,女儿建国后出生是物理老师,她们曾经很不同。这对特殊的母女,演绎出的依然是最能抵达人心的普世母爱。正因此,《春歌》最终改名为《妈妈!》。与其说,《妈妈!》是一部母爱电影,更不如说,它是通过母女身份的数次对调,聚焦到一个更准确的女性主题。
图片就在不久前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它不仅入围主竞赛天坛奖,84岁高龄的吴彦姝老师还凭此片拿下最佳女主角。
公共情感:有时候没有人打你,但是你会疼痛
作为导演兼编剧,早在《妈妈!》的大纲阶段,每一场戏都在杨荔钠的脑子里过了很多遍。前期调研时,杨荔钠一遍遍地讲述这个故事的雏形,每一次沟通,都建立起信心。与监制/制片人尹露交流时,敏感的嗅觉与情感的投入,让尹露被大纲深深打动,“当时读完就快哭了”。
最初的剧本杨荔钠一个月就飞快写完,其中的创作脉络,深深根植于数十年的人生阅历。《妈妈!》讲述了母女的一些苦难,一些可能并不会来自主创自身生活的苦难,在提及来源时,导演杨荔钠谈到了一个词——“公共情感”。
“当我们提到阿尔茨海默病时,人的惊慌失措,人的痛苦,这些根源都是一样的。有时候没有人打你,但是你会疼痛;有时候没人追你,但是你就要跑;有时候没有人来敲你的门,但是你会很紧张,会感觉到不安。在别人的经验里,我的共情让我遇到了一个自我的属性。就比如电影中的周夏(文淇 饰),她遇到了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冯济真,在她的眼神中看到了信任。我们一直都说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私密关系,我想是不是有一种关系,不需要你们彼此有什么血缘亲密的连接,能够本能地链接在一起。这就是公共情感,我试图把这个关系再塑造。”

周夏这个角色,是一个被冯济真的善意和信任所点化的年轻女性。虽然她没说过一句话,从公交上偷窃的初始、入室盗窃被拘后的保释,到最后带着她的女儿看望这对萍水相逢的高知母女——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冯济真这会儿已经不认识周夏,但她并不害怕,而是任由她给自己涂口红、住在家里,“一种女性之间的温柔自洽的信任”。冯济真的错误没有机会改变,但年轻人有,周夏有。
虽以闯入者的形式出现,但在电影中,周夏提供了一个来自第三方的、来自观众自身的视角,从银幕的母女身上看到自己。“我想表达一种女性代际间的延续,我觉得那一刻就是女人和女人之间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一个书写。生命进程当中,我们女性的这种繁衍生息就是这么一代一代,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妈妈!》的过程当中,杨荔钠走访了一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去大学走访了一些女教授、女老师,其中一位理科教授就叫“济真”。杨荔钠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符合电影中高知女儿的气质,前去借名,对方欣然答应,“我们那天放映的时候也请她来看,她很喜欢电影,说电影中的母女很真实”。
而这,也是公共情感与女性主题在电影内外的双向延伸。
时代隔阂:正是这种隔阂,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真实
在谈及老年高知母女的言行举止是否会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距离感时,导演杨荔钠直言,“我如果特别担心,我可能就不写这些。如果大家觉得她们的台词太戏剧了、太不生活了,甚至有些拿腔作调,我都接受这些批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来塑造她们的语言形态”。
在真正走访过一些大学教授后,杨荔钠真切体会到,现实中的老师们比电影中展现得更书面化。一个来自彻底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大家闺秀,她的起点与教育,注定她不是一个市井化、世俗化的状态。杨荔钠认为,生活一定会改变人的相貌,包括她的声音、她的说话方式,当代人尤其新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面对上个时代的人,可能会有某种隔阂。但正是这种隔阂,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真实,“这些对我来说不是阻碍,恰恰我认为它是一个身份,一个人物身上很重要的标志”。
高知的身份设定,让一些细节成为了贯穿全片的叙事亮点,比如纸页:前期这对母女拉锯时,用纸条来沟通;随后女儿发现自己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时,她用这种贴纸条的方式来提醒生活;整理父亲遗留的日记本时,纸张的存在,也完成了女儿和父亲支线的连接。纸页是杨荔钠从母女生活环境中信手拈来的一个道具,贴合人物的身份与日常习惯。与其说,是这些细节丰富了电影的真实感,不如说,是契合人物需求的细节推动了剧情。

包括母女俩生活的小院子,草长莺飞,时不时有野猫光临,充满了南方小城特有的人文气息。早在本文阶段,这个小院的雏形就深深地印在导演的脑海里,“我会特别清楚那个家的环境,它一定是有一个院子。那个家其实也像一个老灵魂,它也是一个人,它也会唱歌,它也会诉说这一家人的悲苦命运,它都看在眼里,它都罩得住”。
选景时美术指导翟涛老师最后在浙大找到了心仪的选址: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一批苏联专家教授楼,被浙大教授所推荐,室内面积偏小,但有非常大的院子。于是他们在这个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实景的家。“因为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个透视的空间,女儿从厨房一定能看到母亲,她摇铃能被母亲捕捉到。母亲从房间走过来也能看见女儿的房间,那种空间感和透视感,包括她们在花园客厅也能看到彼此。这些想得非常清楚。”杨荔钠说。
正是这个院子的存在,让观众们更能真切地触碰、理解上一辈的高知老年女性。时代隔阂成了相望的对岸,通过电影里充满诚意的细节、布景构成桥梁,将这对母女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传递到观众心里。而观众的每一份动容,背后其实都是这无数细微的心血汇聚。

身份对调:妈妈重新做了一次妈妈,女儿重新做了一次女儿
高知,拥有满院花草的家,优雅而克制的日常,老母女俩看似生活在一个很舒适的环境,但在电影隐去的情节里,在她们人生的大部分阶段,其实经历了太多的世间风雨,都没有好好享受过生活。电影初期呈现的是风雨之后的宁静,随即,这份宁静被打破了。
阿尔茨海默病的出现,让母女关系出现了数次对调。
原本,女儿照顾八十多岁的妈妈时,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妈妈倔劲儿,喜欢跟女儿对着干。当女儿贴下“爬高会摔死”的纸条时,不服气的妈妈贴出了“不爬高也会摔死”的纸条进行回击。女儿成了妈妈,妈妈成了女儿。
而当疾病出现时,妈妈的身体激发出了最大的潜能,作为保护者重新保护起自己的女儿。妈妈重新做了一次妈妈,女儿重新做了一次女儿。这是电影在设定上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是最能击中人心的底色。
“生活里有那么多不可控性,我可能会调转方向。我觉得《妈妈!》这部作品它有一种很天然的牵引力。妈妈生病,是女儿来照顾,这样很常规,也很顺向。如果是女儿生病,妈妈来照顾女儿反倒能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互换,他们这种重新被塑造,我觉得是电影的戏剧性,是人物能够走向更深邃、更远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为了演绎出这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张力,主创需要匹配一对最恰当的演员人选,而吴彦姝老师与奚美娟老师很早便是导演杨荔钠心中的人选。“我之前看过两位老师演的一个公益片,当时就想看看这两位老师她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我知道吴老师之前塑造过很多母亲,奚老师也塑造过很多母亲,这一次演女儿其实对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常见的事情。她们两位都最大程度地支持了我,所以她们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我非常感恩她们,无论是在戏内还是戏外,她们都是做得非常好的榜样。”

除去两位主演绝佳的演技贡献,造型总监吴里璐老师给予角色的形象设计与摄影指导余静萍老师的镜头掌控,都给影片增加了质感。剪辑过《推拿》和《我不是药神》的朱琳老师,声音指导王晓莎老师,音乐指导沈必昂,所有人合体将故事处理得浑然天成。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掌镜拍摄过《少年的你》的余静萍老师,给《妈妈!》建立起了一种摄影美学,“最后呈现到影片的时候,能看到一种人在时光岁月下的那种美好,还有痛苦和不幸,其实影像应该是母女世界的另一个代言,呈现出来是很统一和完整的”。

《妈妈!》中有许多关于水的镜头,不仅从表象与意象上互文,也通过机位的设置补全了父亲的视角,是一种影视层面的巧思。甚至包括女儿每一次幻觉的出现,无须台词,镜头画面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叙事,压迫感十足,让人感同身受。
回忆余静萍老师的拍摄时,杨荔钠描述起了一个“隐形人”的姿态,“很多时候她会手持,她会把自己藏在角落里,一会儿找不到人了”。杨荔钠力赞说,余静萍老师跟演员的关系非常紧密,捕捉光影的能力也像一个天使,如果说这部电影母亲在哺育女儿的过程当中用尽了自己的光和热,余老师也用她的双手安抚了这对母女的人生。
电影在海边走向了尾声,这场重要的结局戏份,是一条通过的——不是随便的一条过,而是各部门做好万全准备后,高度集中充满信心的一击。彼时,大家追着夕阳的光,摄影机在海里一浪一浪地冲刷着母亲和女儿倒立在沙滩上的背影。在导演杨荔钠的女性三部曲中,水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电影中也有“妈妈是大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的台词。她希望每一场水的戏都有它的作用。最后,这场大海的戏里,母女两人情感达到一个高潮,演员自身爆发,杨荔钠知道,可以收尾了,这一切都值了。

“我认为创作不是一个个人意志决定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很信任团队里的工作人员的。我也没有那么强的执念感,我就把我不了解的工作交给那些熟悉这项工作、在这项工作当中已经有很多宝贵经验的人,所以大家是一个相互协商的过程。我也要致谢我们的电影主创团队和出品公司,包括监制尹露,演员文淇,她也是好演员。”
两位中老年女性主角的精彩出演,引起了观众的喜爱,以及业内的盛赞。中国电影确实很少见到80岁和60岁的演员作为双女主的结构,在杨荔钠看来,这部电影也向行业内外都传达了很重要的一点:演员无论多大,她们都能散发出光芒和魅力。
这一点,是《妈妈!》所聚焦的女性主题中,被延伸而出的更大命题。
图片来源:《妈妈!》公开海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