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内乐组合中,弦乐四重奏一直都很热门——既有广泛的曲目,四把弦乐又具有平衡的音色。所以,很早就有专业的、固定组合的弦乐四重奏。相比而言,钢琴三重奏最初并不流行,尽管有不少经典曲目,还是会被认为是低配版的钢琴协奏曲,或是钢琴为两个弦乐器伴奏,也容易被当作是音乐爱好者的自娱自乐。直到"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的出现,才算真正有了"团员固定、长期一起排练并演出"的三重奏组合。而且,"美艺"之前,从未有过一个三重奏组合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并为演奏设定了如此之高的艺术标准。从这一层面而言,上个月刚刚以99岁高龄去世的钢琴家梅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 1923-2023)算得上是一位改变演奏历史的音乐家。
普莱斯勒讲过这样一件趣事 : "我们受邀去BBC荒岛唱片节目,每人带三首曲子播放,我很爱拉威尔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为此听了很多版本,想找一个最喜欢的,但最后我挑的还是美艺的录音。实在不好意思,但我真的只能选我爱的演奏啊。"
美艺三重奏的节目单,1960年
1939年,经历过"水晶之夜"的普莱斯勒逃离纳粹德国,战后在美国立足。1955年7月,机缘巧合,三个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演奏家组团在坦格伍德音乐节亮相。最初成员除了普莱斯勒,还有小提琴家丹尼尔·吉莱特(Daniel Guilet)以及大提琴家伯纳德·格林豪斯(Bernard Greenhouse)。从1955年的初次登台,到2008年8月21日在坦格伍德的最后一场音乐会,"美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给观众带来了令人惊艳的演奏。他们建立了"以作曲家和作品形象来建立三重奏"的演奏美学,认真、诚实地呈现作品的面貌与深度,同时也将个体的艺术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评论家称之为奇迹的和谐统一。
"美艺"之前也有过著名的三重奏组合,比如蒂博-卡萨尔斯-科尔托的"黄金三重奏",海菲兹-费尔曼-鲁宾斯坦的"百万美元三重奏"。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是明星独奏家的偶尔合作。这些大明星合在一起,有时在配合的默契度上,也并非完全水乳交融。更何况,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也好,一个成功的组合也好,其崛起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1981年,普莱斯勒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说道 :
“我们一起做所有的事情,不管好的还是坏的。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旅行,一起迷路。就像每一段亲密关系一样,最初吸引我们彼此的音乐特质和品质有时也会变成刺激物,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最初让我们走到一起的那种吸引力。我们努力处理自己独立的自我,并创造一个整体团队的统一自我。”
钢琴三重奏确实是一种微妙的声学平衡艺术。不同的钢琴,不同的大厅,演奏者的身后是否有反射面……这些都会影响音响的传递效果。而且,钢琴三重奏与弦乐四重奏这样的室内乐还不同——钢琴是键盘乐器,其发音方式属于敲击类型。如何协调钢琴与弦乐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乐器,是需要演奏者首要思考的问题。在演奏中,一个组合应该更关注三个人整体的音响平衡感,比如,当小提琴演奏出旋律时,其他成员就该让他决定渐强的程度或者使用什么样的节拍。这是一种大量时间与经验堆积出来的默契,无法速成。普莱斯勒还认为,钢琴三重奏在三件乐器平等的前提下,钢琴占主导。因为钢琴既负责旋律又负责和声,担任主奏也担任伴奏,分量可占到六成以上,当然最具主导性。
美艺三重奏成立之初,音乐家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吉莱特是前辈,才华横溢,具有演奏室内乐的丰富经验,又是托斯卡尼尼NBC乐团的小提琴首席。他严于律己,也严以待人。排练时谁在音乐或技术上不够好,他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有时真让人面子上挂不住。普莱斯勒回忆说 :
“我因为年轻,总是着迷于他深厚的知识与见解,感动于他对音乐的热情,因此能够把批评当成学习,我也尽可能想学到他的知识与见识,自然就没把刺耳的言辞放在心上。直到今天,每次想到吉莱特,我仍然充满感激 : 是他让我知道,我可以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室内乐,他也是我最重要的老师之一。”
这样时代错层的传承方式,在室内乐组合中并不鲜见。但是,有时组合人员的变动可能会损害室内乐演绎的核心——音色和演奏的平衡以及乐手间的化学反应。在53年的时间里,这个著名的三重奏经历了五位小提琴手和四位大提琴手,随着团员更替,普莱斯勒变成最年长的。他继续维持吉莱特的高标准,以自身精湛的技术、对音乐的热情以及对年轻演奏家的提携,保持了团队的技术品质和演奏美学的以一贯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普莱斯勒的人格魅力——他是掌舵美艺的灵魂人物,是实际上的美艺风格保持者。
我想,有关演奏家之间人际关系的平衡,才是美艺能够维持53年的秘诀。如果有三个优秀的演奏家,但每个人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迁就其他成员,那么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团队。所有的室内乐组合都是如此。
美艺三重奏从深入钢琴三重奏的世界,到整体性地改变演绎的思维,已经是演奏历史的一部分了。时势造英雄的另一关键,在于这个组合的发展正好赶上二战后古典音乐演出真正的黄金时期,也是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美艺"与飞利浦唱片公司之间的稳固合作,缔造了大批经典录音 : 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到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圣桑、拉威尔等等,一直延续到数字时代。
美艺三重奏组几乎录制了所有钢琴三重奏曲目库中的标准曲目。2005年,该组合发行了两张特殊CD以庆祝自己的五十岁生日:一张是多年以来所发行唱片中最受欢迎的作品,由Philips Records出版发行;另一张是新音乐作品周年纪念集,由Warner Records出版发行。此外,Decca Classics还发行了一套该组合60张CD的盒装唱片。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是为钢琴和其他两种乐器所创作的室内乐。钢琴三重奏进入室内乐舞台的时间相对较晚,这与钢琴这件乐器相对缓慢的发展有关——直到钢琴声部有了足够的力量来匹配合奏中的弦乐,又有足够的机械性能来确保音符的清晰度以及强奏或弱奏的精确变化时,才涌现出大量钢琴三重奏作品。
如果探讨钢琴三重奏的起源,其雏形源于巴洛克时期的二重奏和三重奏。二重奏指的是高、低音乐器各1件,加上键盘乐器演奏通奏低音 ; 2件高音乐器、1件低音乐器加上键盘乐器的共同演奏则被称为三重奏。到了18世纪,带有通奏低音的室内乐作品渐渐消失。三重奏发展成为带有一件独奏乐器的键盘乐作品,此时的键盘乐器一般演奏两个声部。随后演变为再加入一件弦乐器演奏单音、和弦或重复旋律。这个声部最初可以是即兴表演,后来才慢慢写入乐谱中。这样就有了比较类似于现在的三重奏形式。
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钢琴三重奏的形式经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得以确立、固定及发展。海顿早期作品深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适合小范围聚会时的娱乐演奏。大提琴的音符较少、技术相对容易,钢琴偶尔也只承担低音的演奏,因此,演奏者可以即兴视奏表演。从海顿创作的中期开始,钢琴在三件乐器中逐渐转变到较重要的位置。晚期时,海顿对老式的伴奏键盘奏鸣曲的概念加以改进,钢琴成为海顿三重奏体裁中的核心乐器。同时,小提琴拥有独立的旋律线条和富于歌唱性的经过句,和钢琴声部进行模仿、呼应;大提琴也开始偶尔尝试对位的乐句。
莫扎特的目标则是在三种独立乐器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风格。他开始把三件乐器逐渐放在同等又各自独立的地位上进行创作,各声部之间进行了更多的模仿、对话、呼应和融合。莫扎特后期五部钢琴三重奏作品(K 496及之后的作品)被认为是标志着这一形式的确切形成,他将"带有伴奏的键盘奏鸣曲"转变为带有平衡感的"三重奏"——单独的乐音和三种乐器对话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形式中,本质上较为随意的大提琴不仅深化了键盘乐器左手部的低音,也演奏了较多具有独立意义的乐句。自此,钢琴三重奏成为室内乐的一种主要形式。
贝多芬则把谐谑曲作为一个固定乐章引入到钢琴三重奏之中。四乐章结构的钢琴三重奏就此注入了"奏鸣曲的灵魂",规模也较之前的作品更加庞大。而且,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改良过的这三种乐器都具备了非常强大的声音,在演奏组合中每种乐器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贝多芬共创作了十二部/组带有独自作品编号的钢琴三重奏(有时候同一编号的作品中会包括几部钢琴奏鸣曲),他把三重奏这种表现外在形象的舞蹈性体裁,提高到表现矛盾冲突、变化和发展的戏剧性体裁。
现在室内乐舞台上钢琴三重奏的常备曲目就是从贝多芬开始的。之后,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德沃夏克、弗朗克、柴可夫斯基、肖邦等都在钢琴三重奏这个体裁上做出了推陈出新的贡献。
熊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