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41-为什么北京人比上海人更热情?】
我在南方长大,在北方上大学和工作。南北对比,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差异:你在北京问路,十个人有九个人愿意告诉你,尤其是北京本地人更是热情;但如果你在上海问路,十个人恐怕只有三个人愿意告诉你,上海本地人尤其不会搭理你。为什么北京人比上海人更热情呢?这不是因为北京人的道德水平就一定比上海人更高,而是背后有深刻的经济原因。上海是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人更讲究工作效率,因此时间的机会成本高,停下来给人指路的成本就高。而北京是首都,是政治中心,对经济效率的讲究没有上海那么明显,因此北京本地人的机会成本比上海人低,也就更愿意给外地人指路。同样的逻辑,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时间的机会成本越低,也更有可能给外地人指路。当然,语言不通的因素也必须考虑。
【生活中的经济学42-2018款新能源汽车为什么没有备胎了?】
老林和同事买了相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同事比他早买一年。老林拿到车之后,首先查看装备,发现宽敞的后备箱居然没有备胎。同事不相信,因为他的汽车就有备胎。于是老林打电话问汽车销售经理,他确认2018年之后的新能源汽车基本上都不配套备胎了(SUV除外)。为什么一年之隔,新能源汽车都不再配备备胎呢?如果路上轮胎坏了怎么办?我自己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确认了销售经理说的事实。这其实是汽车制造商的一种利润最大化考虑。厂商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在满足客户需求和降低成本两者之间权衡取舍。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提供一个备胎不仅会增加几百元的成本,而且会增加重量,而重量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数新能源汽车车主都只是在城内或郊区开车,使用了2018年新技术之后,很少出现轮胎彻底坏掉的情况(漏气可以用补胎剂),因此备胎的作用不大。两者权衡之后,汽车厂商就不约而同地取消了备胎。类似地,作为消费者,也必须在满足需求和降低价格两者之间权衡取舍。因此,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人才会买SUV(运动型)汽车,而普通车主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可见,装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适用越好。问题是,你们猜猜,老林有没有碰到爆胎的极端情况?如果碰到了又该怎么办?
【生活中的经济学43-为什么葡萄酒多数采用软木塞?】
葡萄酒通常被认为是品质生活的一个标志。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数葡萄酒都是使用软木塞子。有少数葡萄酒也使用金属瓶盖,但这类葡萄酒通常都是中低档的,高档的葡萄酒通常都是使用橡木塞子。从使用者的角度看,软木塞子需要用专门的开瓶器,而且需要操作得当,否则很容易导致软木塞子折断,显然不如金属盖更方便。也有人辩解,认为橡木塞中的微孔可以让少量的空气缓慢的进入酒瓶内,让葡萄酒缓慢的氧化,这有利于提升葡萄酒的品质。但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的葡萄酒却大量使用金属和玻璃瓶塞,据说这种瓶塞储存的酒更新鲜。由此看来,软木塞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很明显不太方便。但是,为什么更方便的金属盖没有流行起来呢?这其实是一种路径依赖。据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曾经用橡木来塞住葡萄酒壶,之后的罗马人也模仿他们使用橡木作为瓶塞,还用火漆封口。历史上,很多事物都有路径依赖,就是一开始一旦习惯了、普及了,再要调整就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尤其是固定成本较高、习俗比较强大的行业更是如此。今天我们使用的电脑键盘,其字母排序都是QWERTY格式。但是,根据经济学者的考证,其实这种键盘的效率并不是最高的,只不过它在一次打字比赛中赢了,就成为当时乃至今天流行的键盘格式。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件事物非常流行时,不要盲目地认为它就是有效的或者最优的。打个比方,流行感冒也是流行的,但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生活中的经济学44-报纸为什么不能免费发送?】
几年前,香港第一份免费报纸《都市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在地铁沿线派发,日均销量高达30万份。报纸虽然是免费的,但是报社可以依靠广告收入来赚钱,因此免费成为一些报纸扩大销量的杀手锏。问题是,既然报纸定价为0可以使销量突飞猛进,为什么其他报纸不模仿这种行为?大部分报纸为什么不免费发送?我认为,对于单凭广告收入就足以盈利的报纸而言,零售价格主要反映对销售的监督费用和废纸价格,而后者的成本严格大于0,因此大部分报纸不能免费发送。通常的报纸销售模式是,报社印出报纸之后,通过代理商发行,代理商把它分配到各个报摊去零售。这是一个三级委托-代理关系。报社应该设计一种最优的价格,使得代理商和报摊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向目标读者销售报纸。这个价格应该怎么定呢?我们不妨采取反证法。假设报纸是近乎零价格销售的,那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假如代理商还是按照比例从销售收入中提成的话,那么代理商将根本不会去分销报纸,而是直接将其卖给废纸收购站。因为定价太低的报纸,代理商从中得到的收入就太低,还不如将报纸当废纸按公斤卖掉呢。而像《新京报》、《南方周末》这样的全国性报纸,根本不可能去一一监督报摊的销售情况。因此,有影响的或有品牌的报纸通常不会允许免费发送。
【生活中的经济学45-为什么路边的李子不能吃?】
我读小学时,老师就在课堂上讲过“王戎识李”的故事。故事大意是,王戎七岁时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发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长满了李子,小伙伴们都想去摘李子吃,而王戎却说李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理是,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别人摘光了。小伙伴们不信,吃了之后果然发现李子是苦的。这个故事虽然是讲给小学生听的,但是我认为蕴含了很深刻的经济学知识。往浅处说,这是“理性人”假设的体现,当大家都很理性的时候,天下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一旦你看到免费的午餐,你一定要多想一下,这真的是能“吃”的午餐吗?往深处说,这是博弈论中的“共同知识”假设。我们一定要假定别人和我们一样聪明,在这个前提下,不要老想着有便宜捡,更不能老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否则很可能掉入一个陷阱。遗憾的是,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忘记了这个简单的常识。比如,炒股的人总认为自己能够跑赢大盘,买房的人总认为自己能让别人当接盘侠,传销的人总觉得自己能骗到下线,搞P2P的人总认为自己能在暴雷之前提前离场。少一点聪明,多一份实诚,就会少一次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