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经济日报》2022年12月21日
贾康/文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经济工作路径上,对于2023年的经济工作思路及要领,给出了中央决策层面最具权威性的指导意见。在明确指出我们仍然面对较大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运行局面下,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控整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表明在承前启后地追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中央于重中“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的同时,依“问题导向”特别注重地强调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及协调性。与此紧密相关,会议对于宏观调控两大政策之一的财政政策给予了原则性重要指导:“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这几句话,言简意赅,内容相当丰富,这里试以研究者定位做相关分析解读如下: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两大维度:总量与结构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需以其政策的功能作用,加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间接调控体系,服务于全局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现阶段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积极”二字首先特指政策的扩张性特征,即在经济运行状态相对低迷、下行压力需要得到对冲的情况下,财政应采取减税、降低企业负担和增加支出以提升经济景气为取向的政策安排——当下这种政策设计与措施安排,正是直接对应着我国扩大内需、给经济升温以促进经济运行回复和维持于合理区间的宏观政策目标。其次,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实质性地包含着有别于“总量扩张需求管理”的“优化结构供给管理”的使命和任务,即应以预算收支安排,有所“区别对待”地贯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宏观调控意图,从而在改进民生、优化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等方面取得综合绩效。2023年,首先在总量扩张维度上,我国财政政策将注重适当提高赤字率水平,会相应匹配合理提升公共部门负债率水平;其次,在优化结构维度上,财政政策将争取支持有效投资、引导消费增长、促进配套改革和完善社保体系等所相关的多项收入、支出可选措施,专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在体现“四两拨千斤”式发挥乘数放大作用的同时,更具有鲜明的优化结构、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的功能作用。这些努力,将引出促使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高质量发展状态重要的正面效应。
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体现支出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的有机结合
财政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十分重要的手段。对中央要求的“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我们可作如下几个层次的理解:第一,财政支出的规模特征将在几年来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继续体现其连续性;第二,已支出规模特征体现的“强度”,合乎逻辑地服务于积极财政政策总体要求的扩张效应的生成,并在支出资金来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合理地通过赤字安排来达到其强度目标;第三,支出强度的概念,必然要延伸至几年来中央已明确要求的支出资金要以“实物工作量”的考核来落实其绩效;第四,财政支出强度的具体落实,必然要与财政政策不可替代的“优化结构”功能有机结合,融合于、体现于通盘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财政预算中。
掌握好财政“积极”与“可持续”、“扩张”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支出强度的同时,中央也明确提出了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的要求,并特别强调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问题。财政的扩张安排服务全局的高质量发展,与财政自身的可持续运行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财政提高扩张力度是特定阶段服务全局发展的需要,相应地提高赤字率、负债率,虽直观地表现为财政运行风险程度有所提高,但这却是财政发挥应有功能所应做的努力;同时,提高赤字率、负债率必须控制、掌握在保障财政运行可持续的安全区内,如果超出了安全区,将可能出现财政危机局面,那么这时所谓服务全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应有功能,便会落空,结果将事与愿违。从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综合分析,如2023年把赤字率提高到3%或再高一些,仍然是有安全性保障的,但我们也需瞻前顾后,留有一定余地,不宜一下提得过高。特别是,关于弥补赤字的举债安排,在我国地方政府层面,其公债的规范化运作,应予以特别注意:预算法修订后,阳光化举借的我国地方债,其规范性相对较高,但是仍有出于特定原因的一些地方“隐性负债”,其规范性低而风险度高,亟应作为财政风险控制的重点,要高度重视通过制度建设、管理优化、防范与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因素。与此同时,维护整个财政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要特别注意针对地方层面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加以提高,通过财力的适当下沉,做好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