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今年以来,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的问题引发热议。央行此次公告开展国债借入操作,表明央行开展国债买卖正在成为现实,但这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而主要是为了加强预期管理,维护债券市场稳定,提示市场防范风险。
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具有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这一表述给市场带来想象空间。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部分人士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央行将直接下场买入国债,开展量化宽松操作,以刺激经济增长与通胀回升。今年4月23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形式,在回答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之时,首次表明: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但央行买卖国债并非为了实施量化宽松操作,而主要是为了完善顶层制度建设,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而且未来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会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央行既可能买入国债,也可能卖出国债。此后央行多次提醒,其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交易操作是双向的,并不是一味买入,也可以择机卖出。如5月30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并非买入的好时机;相反,如若银行存款大量分流债市,无风险资产需求进一步增大,央行应该会在必要时卖出国债。
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有效投放。另一方面,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此前,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扩大债券投资,“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债券投资收益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国债也成为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选择。因此,一段时间来债券市场出现单边行情,一路走牛,大量资金从存款市场流向债券市场。
但是,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都面临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合理区间。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20年来最低,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至2.5%下方,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标利率一度与30年期利率倒挂。一些机构还预期央行可能会通过购债行为向市场注入资金流动性,来推动经济恢复回升,因此计划大手笔买入长期国债待涨而沽。
6月1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7月1日,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这是央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进行观察、评估基础上,审慎做出的决定,表明央行近期将可能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操作。这将影响债券二级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可能影响利率走势,进而避免中长期国债利率过度偏离合理水平。同时,央行通过此举,提醒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注意防范投资中长期债券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央行公告还有助于降低市场对中长期债券的过度投资,部分资金或将从债券市场流入股票市场。
央行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的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强烈反应。7月1日上午国债期货市场普涨,早盘30年国债期货涨0.22%至109.84再创历史新高。而下午公告发布之后,国债期货全线大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1.06%,10年期主力合约跌0.37%。但是,7月2日国债期货却逆势上涨,全线飘红,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涨0.28%,10年期主力合约涨0.25%。这与7月初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有关,可能也反映出市场对7月中旬重要会议出台强刺激政策的预期。市场无惧央行公告逆势上涨,可能会加速央行下场进行借券操作。尽管央行借券操作的具体方式和规模有待观察,但短期内债券市场将可能会迎来震荡。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如果我国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增速回升至合理水平,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将会回升。今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整体偏慢,发行量同比少近2400亿元。债券供求关系阶段性失衡,促使机构投资者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未来,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发行,“资产荒”情况将会缓解,长期国债收益率将可能出现回升。
总之,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对中长期国债投资和收益保持理性,不可单边押注,盲目拉长久期。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应将债券投资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并合理把握久期,做好浮盈变现及后续资产配置接续。个人投资者应充分了解中长期国债的特点,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结合自身资产负债、风险偏好等情况进行适当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