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广/文
6月份物价同比零增长,并不令人意外,之前的预期是负增长。为什么消费恢复、经济增长回升,而物价却持续走低呢?面对当下的物价持续走低,引发了关于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
当前物价走低有两个正常的原因:
一是受疫情变化的影响。疫情爆发三年,全世界物价大幅上涨,甚至欧美两大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我国却是物价低位运行。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对我国生产的影响有限,特别是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及农业持续丰收,使得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同时,有效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明显放慢,两者结合,自然导致价格总水平难以上涨。
不过,疫情爆发期,价格有上涨的内在倾向,这主要是因为“恐慌”因子作用,即此时如果主要必需品(特别是能源与粮食)出现供不应求,那么价格会因恐慌而出现螺旋式上升(如同饥荒年代农产品价格的蛛网曲线表现)。尽管我国重要生活必需品没有出现明显的供给不足问题,但由于“封控”等管理问题导致“抢购”,从而抬高了商品与服务价格,也就是说,过去三年的实际CPI水平应更低。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三年疫情,我国价格总水平早就趋向于零了,疫情起了防“通缩”的作用。而疫情一过,三年“偏高的价格”自然要回归原态了。这就是消费与经济回升,物价反而走低的原因。
二是消费不足问题的持续作用。疫情之前消费增速的明显下滑、三年疫情中消费增长严重受阻以及疫情后消费恢复达不到预期,与长期的供给稳定增长结合,形成“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有时产能过剩并不一定是由于需求不足,如1998年,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供给增长持续快于需求增长而导致单纯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过剩也被称之为周期性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行。只要这种供求关系不改,通货紧缩迟早会来。预计只要我国实际消费增长持续低于3%,CPI、GDP缩减指数和核心通胀都会进入负增长区间。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近期我国物价下降,还有一个不正常的原因:即企业家预期的错误,导致一些重要行业用“反周期的商业策略”应对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全面过剩问题,结果将行业或企业经营活动逼入绝境。其主要表现是在逆势中增加投资和增加产量以迎接“自我想像的回升”,打商业市场的提前量,结果预期无法实现,却酿成了更严重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从而导致更严重的价格下跌。
2021年PPI的大幅上涨和2022年10月以来的PPI持续下降就是这样的错误。2021年初,人们开始对房地产复苏作出强烈预期,2021年房地产投资的明显回升、PPI的持续大幅上涨便是这一错误预期的反映。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长7.0%,而2021年初则一反常态,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38.3%,上半年增长15.0%。与此同时,PPI以持续大幅上涨相呼应,2020年PPI为-0.8%,2021年2月份PPI同比增长1.7%,之后持续攀升到2021年9月份达两位数增长。2022年在房市再繁荣的预期落空的形势下,再加上疫情在上海、北京爆发的强冲击,住房销售量、投资量大量下跌,大量资金被迫退出房地产,2022年有总量达5.2万亿元的资金退出房地产市场。与此同时,PPI上涨趋势大逆转,2022年10月份PPI由正转负,下降1.3%,到今年二季度,跌幅不是在收窄,反而在扩大。3月份下跌2.5%,4-6月份下跌幅度则分别扩大到-3.6%、-4.6%和-5.4%。
不可思议的是,在2022年底,随着对2023年经济恢复预期的不断增强,企业界又开始形成房地产重拾升势的新预期,房地产再来一轮上涨(或称之为最后一轮)的预期一旦形成,其居于下游产业的企业开始全面实施“反周期活动”,提前增加投资与产量,结果导致了PPI更大的下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