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经观书评|《赋能孩子》

2023-04-07 15:29:48

《赋能孩子》一书从人生底色、思考、创造力、学习、认知、内驱力、审美、财商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为什么要做赋能型家长以及怎么做。赋能孩子,让孩子勇敢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成为拥有完整人格、爱和自由的人。

   “赋能”不是一个新词。起码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生态高速发展,独角兽公司层出不穷,“我们的生活同步在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下”。尤其近几年,“赋能”更是很多企业家的思考集成和管理工具,甚至在不少公司,实践着赋能团队的操作,目的就是帮助企业高效发展。

首先提出“赋能”概念的是麦克里斯特尔,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于 2003~2008 年担任美国驻伊拉克联合特种部队总司令。他写的《赋能》,原文名为 Team of Teams,一出版就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引发商界的热议。任正非号召全体华为员工学习此书,旨在打造强悍如美军的超级团队。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 2020 年疫情期间还在忙碌奔波的那个职业女性我的节奏吗?但我同时还是一个 7岁孩子的妈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在中国,很多年轻父母,尤其是职场父母,赋能是他们工作报告里的词,是和合作伙伴共赢的词,是带领团队打仗的词,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职场人的必备能力。但是,转身面对家庭,面对我们的孩子,身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什么呢? 

国际大变局中,为什么提出要做赋能型父母?

2020 年春节,疫情突袭,春节后我从新加坡回到疫情凶猛的北京。那个时候,我活在 KPI(绩效指标)里,活在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中,活在想尽办法去赋能团队之中。

但是,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样的不确定性,除了麦克里斯特尔面对的残酷战场,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疫情在世界各地此消彼长,没有人知道哪一天能结束。

 “危机,就是转机。”当我在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会议的间隙读到这一句话时,我知道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居家隔离 21 天结束的那天,我站在楼下,扑面而来的是大地万物复苏。

风、草、花、芽震撼了我!我知道,新生的力量,无论是病毒、疫情,还是其他什么都拦不住的!

那一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把自己最重要的智力、精力与体力,去赋能正在抽枝发芽、无畏地生长的孩子。

赋能最早是一个心理学词语,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后来被广泛用于商业、管理、公司组织等方面。以下五个基本步骤,可以帮我们直观理解赋能的含义:方向赋能、目标赋能、成长赋能、绩效赋能、观念赋能。 

每个职场人都有另一面,那就是家庭属性。尤其当孩子从家庭环境过渡到社会环境时,我们身为家长,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人生的第一投资人,更是第一赋能者。

赋能孩子不同时期的能力提升,直至他们羽翼丰盈,独立走远,家长方能轻松信任地放手。赋能孩子的初心,是希望他们成为一代拥有完整人格、拥有爱和自由的人。  

为什么要赋能孩子?

谁来赋能孩子呢?

赋能孩子什么呢?

赋能孩子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和我们家长自身、教育模式、人才目标、未来的世界都息息相关的。

在我投身媒体行业的 2001~2020 年间,我从事过女性媒体和母婴媒体方面。媒体研究人群始终围绕着女性和家庭展开,从女性的个人成长到女性成为母亲、成为家庭核心的变化,我切实体会着中国女性身心灵的变化层次。

2013 年,36 岁的我也终于成为一名母亲。同时,我转型进入母婴行业,2016~2020 年担任《父母世界》(美国 Parents中国版)主编的这几年中,我们经历了:奶粉尿布玩具绘本在电商大促时数据的不断飙升;人口增长放缓,中国二孩开放;全职妈妈兴起,倡导科学育儿;家长年龄段以及教育方式的更迭;教育资金的不断高涨,海淀西城顺义妈妈大比拼,上名校的教育目标升级……在这股养育孩子的巨变风潮中,除了 2021 年不断在社会中呈现出来的大家对“教育内卷”的热议、裹挟、声讨、抵抗,以及“双减”政策的调整,家长成了最焦灼的一批人。

家长们在“焦虑”中逐渐迷失,逐渐听不清自己内心的声音,渐渐忘却了“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家长”“我们能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对我们这一代父母,我认为吴军老师在《见识》一书中的形容切中要害,我们这一代父母和上一代父母的根本差异是,在观念上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化的思维方式改变。中国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仅仅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 200 多年的工业化道路。

技术可以加速,财富积攒时间可以缩短,但观念更新很难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

我们刚好是处于这样一个变革时期的家长,我们应该更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了全球疫情,未来的变化愈发难以预测,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会停下脚步,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未来这一代人的要求会更高。

生儿育女和管理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我们要培养的孩子,面临的是不确定性的未来——AI 智能化产品和技术的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未来职业的重构,科技发展与人的心灵情感的复杂碰撞。想到这些,更会深感:我们的孩子面对的将是更为复杂、充满挑战的新环境,而家长应该勇于成为他们的第一赋能者,真正支持他们;同时,父母的观念、思考、成熟度,就自然而然成了孩子的重要起点。 

赋能下一代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

我采访过身边很多的家长,他们有的身居一线城市教育高地,有的身居地方城市,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人说,只希望孩子比我幸福。

有人说,只要健康,未来啥样都行。

有人说,必须是清北,最次也得是 985 和 211。

有人说,我儿子的梦想就是哈佛,这也是我们全家努力的目标。

我的答案是:要培养面对未来的人才!这个问题也是我成为母亲后,每年都会在孩子生日那天反复问自己的,7 年来我的答案不曾改变。

我,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长,说到底要培养的是面对未来的孩子。

在未来 5 年、10 年、15 年、20 年后,当我们的孩子风华正茂步入人生快车道时,他们需要独立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科技突破想象的发展,面对未来人生的复杂与苦难,以及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他们不会永远是孩子,他们势必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者! 

家长该赋能孩子什么呢? 

这是一个需要系统化地回答的问题。

因为,人生来就是独特的,又是奇妙的、复杂的。

从胎儿至婴儿、幼儿、儿童,再至成人,成为完全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代人的养成需要非常综合的解决方案,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在通往人才之路上,我给家长的建议有两个:

第一,要以终为始,也要以始为终。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这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其精髓是,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应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完成所有事物都要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这一点,我认为在教育中更适用。这里就涉及如何帮孩子设立一个远景,同时在行动中,如何帮孩子真实去搭一座通往远景的桥。

而以始为终,孩子为何而学,我认为应该是对下一代的“初心”,同时,也是缓解教育焦虑的症结。

第二,深度解读每年的人才报告,看未来人才的趋势。

我们身为家长,应该从根本上弄清人生真正的大考是什么。

我从沈祖芸老师的报告中摘取了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培育的部分,供大家参考。

首先来看看最早启动目标重塑的美国。

就在21世纪之初,美国教育部联合了微 软、IBM 等数十家大公司组成战略委员会,在研究了整整五年后,终于在2007 年推出了《21 世纪技能框架》。此框架首次提出了三大核心素养,也就是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这些素养主要通过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来培养。

新加坡启动得也比较早,他们在对美国的三大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后,于 2010 年提出了新加坡学生的 21 世纪技能,一是交流、合作与信息技能,二是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三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新加坡给“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才”画了像,就是充满自信、主动学习、积极奉献以及心系祖国的公民。

芬兰于 2016 年发布了《学习的未来 2030》,报告中提出了七大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包括学会如何学习的素养,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的素养,自我管理和日常生活的素养等。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四大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就个人而言,我非常关注 Google 人才报告,看人才的趋势变化。

英国《经济学人》预测,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三大核心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好奇心。

而 2018 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五年的人才趋势报告显示,从 2018 到 2022 年,排位第一的是分析性思维与创新,第二是解决复杂问题和主动学习与学习策略,第三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独创性、主动性。

2017 年 12 月 12 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 全球胜任力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当我们明确理解了人才的核心素养,其实就非常清楚如何培养孩子了,家长更应该了解在不同的阶段,去赋能什么。

我的总结是八大方面,主要针对 0~10 岁的生命早期,这个阶段也是很多家长着力的关键期,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非常珍贵,在这个阶段,家长的作用极为重要。

八大赋能关键词:

第一,人生底色赋能;

第二,思考赋能;

第三,创造力赋能;

第四,学习赋能;

第五,认知赋能;

第六,内驱力赋能;

第七,审美赋能;

第八,财商赋能。

上述每一个方面,都会包括具体的方法论以及操作手册,它们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百年树人这件大事上的具体帮助。  

教育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尤其是有一定经验的家长,会有很清晰的认知。就像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完美的学校和教育模式。正因为懂得这些差异,更应愈早理解世界,理解未来,赋能孩子,让他们勇敢面对未知。

到底,人生是一段一段的旅程,我特别喜欢《园丁与木匠》里的一句话——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金希在中国北京与有幸翻开这本书的家长们共勉。

展开全文

经观书房

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