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文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从总体要求、现代产业体系、宏观政策、内需发展、市场环境、改革开放、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求。
信号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这一表述肯定了当前经济形势运行总体积极向好的整体态势。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当前的问题所在,即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面对如此挑战,会议对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信号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两个新增长点
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在加快突破短板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当前,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攻克并掌握了产品的关键技术,才能真正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必须不断锻造产业长板,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会议特别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两大新增长点。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达158.6万辆,同比增长26.2%,其中,外销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增长迅猛,预计未来三个季度,政策仍有望继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发力,助力产业优势巩固。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已具备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重塑新的行业生态和格局,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也暴露出信息安全等隐患,亟待规范。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有关系列政策将陆续出台,加快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信号三:宏观政策要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会议延续了去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总基调的提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表明下一阶段我国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合理的扩张程度,坚持连续性,突出针对性,加强统筹协调能力,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加强保障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加快基建等重点项目落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优化税费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消费潜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扩大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要继续发挥结构性工具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工具评估与分类管理,做到有退有进;“有力”体现在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企业直融渠道,较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从而加快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张;尽管二季度可能要保持信贷节奏平稳,但全年节奏仍将保持合理增长。
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要 “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是此前多次重大会议提到宏观政策要“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的阶段性细化。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加大统筹协调配合力度。财政政策可能要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服务性企业、民营企业、中介机构、创新创业等的贷款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相关财政支持力度,配合金融政策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加消费场景,扩大就业机会,加快民间投资。货币政策将积极配合中央与地方政府发债融资,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加快落地;保持合理充裕的货币供给,维持较低的市场利率水平,满足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及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地方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疫情防控、住房安全保障等问题的有效解决也需要财政与货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改善与稳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预期,加快恢复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扩张信心。
信号四:提升消费需求和激发民间投资
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一季度,需求回暖叠加低基数推动消费增长大超预期。当季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66.6%,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再度成为第一动力。投资稳步恢复,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当季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4.7%,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拖累GDP0.1个百分点。可见在外需疲软之下,内需复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巩固内需回升势头,促消费政策需从保障居民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需求、继续加大对服务性行业纾困力度、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发展、提振汽车和房地产销售市场等方面落到实处。稳投资政策不但要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持项目维持充沛状态、加快项目建设和审批进程来推动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还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公共投融资体系,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有效激发民间投资需求,带动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信号五: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帮助企业恢复元气
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不仅贡献了我国五成以上的税收、六成以上的GDP、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和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而且重生能力强。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203.9万户,同比增长10.7%。民营企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战场”。然而疫情三年以来,由于多数民企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而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国企。中、小企业PMI恢复情况不如大企业;民间投资持续走低,累计增速从2021年2月的36.4%降至今年一季度的0.6%;民营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降幅也均低于国有企业。要想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就要先保障民企利益,改善民企环境,提升民企信心。下一步,应通过完善立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益、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明确“红绿灯”边界,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给民营企业以信心和方向。加快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切实减轻民营企业发展压力。在完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体系上发力,全面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畅通银企对接通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做好政策制度保证,进一步完善补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制度,把保障非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列入了和国有企业同等位置进行保护,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更加突出民营企业金融和税收的支持政策。
信号六: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政治局会议将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基于对当前全球政治经贸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前瞻应对。一方面,今年以来,受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冲突带来的挑战,我国出口增长面临严峻考验。尽管3月我国出口增速有所反弹,表现超预期,但外需持续减弱的压力依然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重构”,企图对华“转链”、“断链”,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转变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政策将从四方面进一步协同发力。一是扩大并改善外贸支持政策。完善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信保和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外汇服务,有效使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和产业结构。加快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升级发展,协调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扩大发展;优化外贸供应链布局,提高东部地区贸易质量,提升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贸易占比;培育贸易新动能,探索贸易数字化展会。三是拓展并推动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出台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促进出口,在稳定美欧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拉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实施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条款,促进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四是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特别是发挥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试点、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的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信号七:房地产政策注重稳预期、控风险、谋发展
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领域的政策基调具有很好的连续性,短周期内支持类政策仍将延续,要求做好风险管控,并对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方向定了调。
与去年政治局会议相比,政策延续了几个重点:一是坚持“房住不炒”的长期理念;二是突出因城施策,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分化特征明显,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房价相对偏高,一些限制性购房政策依旧保持,而针对弱二线、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更加偏积极;三是继续支持“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部分与去年几次政治局会议的提法完全一致;四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的政策意图,从去年“保交楼、保民生”的说法改成了“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三保)。这既表明对年初以来楼市出现企稳信号的肯定,也体现了对下一个阶段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企稳的要求。
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房地产领域的主要风险还是在房企。2022年,由于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房地产领域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有所上升,尽管今年年初楼市有所企稳,但房企经营风险的状况仍然值得重点关注。预计今年将加大住房金融供给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支持房地产“金融十六条”及“三支箭”政策落地,有效化解房企金融风险。
在中长期方面,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与二十大会议对房地产业发展向“租购并举”时代发展的内涵一致。未来国内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之匹配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有望逐步优化和推进。相关金融支持的工具类型将会增加支持,力度也会增强,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等。总的来看,住房政策将继续保持相对宽松、支持的姿态,促进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平稳健康发展。
信号八: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在金融银行、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不可忽视。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对保障城乡金融体系平稳运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贷款率高、区域风险相对集中等问题,需要稳妥防控和化解。银保监会在2023年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推动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用好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政策。
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城投平台等主体形成的隐性债务存在一定风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较高的债务负担并存。关于规范城投平台融资行为,财政部和银保监会曾分别指出,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强化监管,依法依规支持城投公司合理融资,配合好地方政府有效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信号九: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会议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困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我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已经连续14个月站上15%,且目前来看还未出现缓和迹象。预计稳就业政策将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缓解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困难群众分类精准帮扶。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市场供需有效衔接,提升就业质量。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保障范围,完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四是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通过进一步纾困中小微企业以落实稳岗扩就业。
本次会议还要求加快补齐民生重点领域建设短板。预计政策重点包括:一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二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推动养老制度创新,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切实保障各类群体合法权益,加快对各类人群和各项配套社保措施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