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ESG白皮书 | 中国企业ESG管治加强,信披质量显著提升

社投盟

2023-04-14 22:10:47

我们将为大家解读中国ESG生态发展中的企业管治与信批现状。

近期,我们开启了《深读报告》系列栏目,精选《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中的ESG前沿研究成果,围绕“总览:国际国内ESG政策”“解读:中国ESG政策”“观察:中国ESG生态发展”“实践:优秀企业ESG案例”,与您共看中国ESG发展创新。

上一期《ESG白皮书 | 大型金融机构引领,中国ESG实践步入新阶段》(点击此处跳转原文)中解读了中国ESG生态发展,我们观察到:中国“双碳”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布局与实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推动都使发展ESG及可持续投融资的决心和信心日益坚定。大型资产所有者对于可持续投资理念的接纳程度上升,为国内ESG投资体系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支撑;资产管理机构ESG实践深化,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仍旧“步履不停”,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可持续融资工具的规模和数量双升,相关市场创新不断涌现。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解读中国ESG生态发展中的企业管治与信批现状。

中国ESG信息披露自2000年要求公司申请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其环境风险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从完全自愿披露的萌芽阶段逐步走向部分强制的深化阶段。2016年8月,中央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推动了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政策的出台。2021年12月,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规范环境信息披露。2022年1月,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股票上市规则》,要求特定上市公司应按规定编制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文件。同时,上海交易所通过内部系统向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做好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科创板公司应在年度报告中披露ESG相关信息。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将ESG信息纳入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上述文件的出台加快了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发展。

ESG信息披露是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体现,同时也反向促进了企业的ESG实践深化。具体体现在: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上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以“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作为企业经营的行动方向,并取得不错的进展;以及公司治理的全面加强。

一、头部上市公司ESG披露及绩效更优

近年来,A股ESG报告[1]披露数量虽逐年上升,但总体披露率仍不高。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A股5000家上市公司中,有1459家公司披露了ESG报告[2],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29.45%。其中,上海交易所的披露数量远高于深圳交易所,分别为873家和585家,北京交易所1家(见图表 1)。

图表1 中国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情况(按交易所分)

资料来源:社投盟,编者整理

市场方面对政策的反馈较为迅速。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率增长明显,前3个季度的披露率比2021年全年还高出5.16%。同时,新上市企业信披意识较强。在2021至2022年新上市的885家企业中,有82家企业于2022年披露了ESG报告,占比达9.27%,其中有7家2022年上市的企业同步发布了ESG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

头部上市公司信披更为积极,央国企披露率高。沪深300成分股中,有270家披露ESG报告,披露率达90%[3]。从市值规模看,A股市场市值规模前100的大型企业几乎都披露了ESG报告,披露率为94%。从产权性质来看,2022年前三个季度发布ESG报告的机构中央国企共650家,占45%。其次是民营企业,有629家,占43%,数量上与央国企数量逐渐持平。但从披露率来看,央国企的披露率最高,占46.70%;民营企业的披露率为19.13%,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图表2)。

图表2  中国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情况(按产权性质分)

资料来源:社投盟,编者整理

主板ESG信披表现优于科创板和创业板。从发布报告板块来看,沪市主板的发布数量和发布率均最高,发布数量达到771,发布率达到46.28%。其次是深市主板,发布数量达到430,发布率达到28.67%。在北京证券交易所126家上市企业中,有1家披露了ESG报告(见图表 3)。

图表3 中国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情况(按上市板块分)

资料来源:社投盟,编者整理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以自愿为主,总体披露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随着国际ESG信息披露政策要求趋严,中国的ESG信息披露政策日渐完备,制度要求日趋严格,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在质量和数量上也将迅猛发展。

二、沪深300上市公司领航可持续发展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3A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模型为工具,每年对沪深300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可持续价值评估,描绘300家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群体画像。2022年,沪深300上市公司在“双碳”目标、SDGs以及公司治理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各行业企业的ESG实践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战略到实践,“双碳”目标行动蓄势待发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双碳”国策与国际的碳相关规则对中国企业的减碳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节能降碳已逐渐从自觉行动转化为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作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沪深300公司在外部要求与内源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对实现“双碳”目标展现出较往年更为积极的行动力。

《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2022)》从战略、管理与措施三个层面分析企业的“双碳”行动。总体来看,2021年在不同层面实践“双碳”目标的公司数量显著多于2020年,近乎为2020年的3倍。具体而言:

战略层面,近七成企业明确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态度。48%(144家)的公司从战略层面强调了对“双碳”目标的关注,体现在非财报告的董事长致辞中明确提及“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等表述。57.67%(173家)的企业对“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进行实质性议题与利益相关方分析,或制定低碳行动计划。20.67%(62家)的公司对“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风险识别和挑战与机遇分析。其中,有41家公司遵照或参考《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TCFD)框架构建全面的气候变化管理体系(见图表4)。

图片

图表 4 沪深300上市公司“双碳目标实践”态度分类统计

资料来源:《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2022)》

管理层面,近两成企业设置碳管理组织以落实公司“双碳”战略,并革新管理体系以管理碳排放与能源使用。

措施层面,采用不同减碳举措的企业数量差异显著。采用改进生产技术方式的企业最多,其次是改进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运营(见图表 5)。

图表5 沪深300公司减碳措施流程与采纳各举措的占比

资料来源:《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2022)》,编者整理

从沪深300上市公司的“双碳”行动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上的态度积极与行动迅速。企业制定相关战略是节能降碳的第一步。如何将理念落到实处,还需要更具体的行动计划与完备的碳与能源管理体系作为支撑,这也是目前沪深300公司的表现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具体举措上,除了企业自发进行绿色低碳运营之外,还离不开清洁能源的支持与碳交易市场的完善。随着国家的进一步统筹协调,持续推动能源革命与产业低碳转型发展,企业在日渐丰富的外部支持下将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

SDGs实践全面覆盖,过半目标进展表现亮眼

SDGs是指2015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引。2022年,在17项目标的实现进展皆出现不同程度的轨道偏离[4]的情况下,中国在多个目标上取得长足发展[5],还提前实现了近一半的环境类指标[6],为2030年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进展离不开中国企业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A股上市公司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落实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沪深300成分股汇聚了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承担企业责任,提升环境与社会绩效方面作出巨大贡献。通过了解这些企业的SDGs实践进展,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一窥中国企业在实现SDGs中的表现。

据《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2022)》对沪深300成分股的分析显示,有121家上市公司在非财务报告披露中提及SDGs,对17项目标的平均覆盖率为81.59%,有11项目标的覆盖率超过90%。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目标是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和SDG13(气候行动),均有超过96%的企业在报告中提及。这些目标或与企业经营的关系更为紧密,或更具明确的政策指引。而与样本企业关联性较小的SDG2(零饥饿)、SDG14(水下生物)与SDG15(陆地生物)的覆盖率均低于50%(见图表6)。

图表6 121家沪深300上市公司对17项SDGs覆盖度情况

资料来源:《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2022)》

落实到行动方面,这121家公司中有51家(占比42.15%) 提出将SDGs纳入企业战略规划,有73家公司(占比60.33%)对照SDGs开展行动。从行业划分来看,银行、有色金属行业及非银金融行业的参与度最高。其中,银行、有色金属行业对SDGs的覆盖面最广,对17项目标的平均覆盖度接近九成。所有非银金融行业的公司都对照SDGs开展了行动,有5家在战略规划中明确纳入SDGs。金融行业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在SDGs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此外,企业SDGs表现与所有制类型和营收规模有关。央企与地方国企在战略制定、行动举措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表现较民企更为积极,对17项目标的覆盖度达到86.04%,高于民企和其他企业76.91%的比例。营收规模越大的企业,其SDGs行动也更为积极和全面。营收超过千亿元的企业有68.82%的公司披露提及SDGs,77.55%展开行动,57.14%将SDGs融入企业战略,均明显高于千亿以下公司的32.43%、48.61%和31.94%的比例。

综上,沪深300上市公司在理念提升、行动措施、战略融入等方面SDGs的实践上仍有提升空间。在300个全样本的上市企业中,仅四成企业提及了SDGs,三成企业开展了相关实践,而将SDGs纳入战略规划的企业仅六分之一。从行业上看,金融机构得益于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政策指引,及其行业发展目标与SDGs的高适配性,相较于其它行业有更大比例的企业全面开展SDGs实践。随着ESG理念的普及,中国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面临更高要求。如何在企业经营中深入融合ESG,提升与SDGs的适配度,是各行业可持续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公司治理全面加强,“她”力量超国际平均水平

上市公司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能更充分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与商业繁荣,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要务。

公司治理是规范公司经营运作的内外制度安排,主要负责界定公司目标的制定、执行与监督责任,以及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主体与公司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在治理结构中是否纳入财务、环境与社会绩效等可持续发展因素的考量。

近年来,沪深300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在治理结构、可持续发展组织架构及ESG信息披露方面均有所加强,具体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与规范化程度,设置可持续组织架构的公司增加,以及附第三方审验意见的ESG报告数量增多。具体来说: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多元化与规范化。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体现在董监高中的性别多元化水平提升,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参与性增强,以及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企业数量增加。

公司高层 “她”力量逐渐显现。公司性别多元化程度逐年提升,女性董事与女性高级管理人的人数与占比逐年增高,且优于全A股上市公司表现;女性高管占比14.85%,较2020年增长0.82%(见图表7)。2021年,沪深300上市公司女性董事占比为14.47%,较2020年增长1.11%,高于中国上市公司女性董事占比(13.8%)[7]。自2017年以来,公司全员男性董事/高管的公司占比逐年下降,女性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中发挥核心作用。

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MSCI于2022年发布的《2021年女性董事比例进度报告》统计,2021年上市公司女性在董事占比、担任CEO(首席执行官)或CFO(首席财务官)的占比上均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南开大学研究表明[8],女性董事的比例与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呈正相关。女性董事能减少董事会的决策偏差,提升公司财务绩效,并为公司带来更为稳健的资本结构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图表7 沪深300上市公司女性董事/高管占比与无女性董事/高管公司占比

数据来源:CSMAR,编者整理

独立董事“愈独愈懂”。沪深300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占比与参会率持续提升。自2018年以来,沪深300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快速增长,2021年达1366人,占董事会人数的39.14%(见图表8)。

图表8 沪深300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与占比

数据来源:CSMAR,编者整理

同样增长的还有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参会率。2021年,沪深300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的董事会议出席率达99.18%(见图表9),几乎全员全勤参与。

图表9 沪深300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情况

数据来源:CSMAR,编者整理

独立董事是指既独立于公司股东又不在公司内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对供职公司与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其职责在于维护公司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独立董事的专业性与独立性能提高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增强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并促进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022年1月,证监会发布实施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为发挥独立董事的公司治理作用,促进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尽责履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自上而下的可持续组织架构作用愈发凸显。据社会价值投资联盟2022年6月评估统计[9],沪深300上市公司中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机构数量共124家,占比41.33%,较2020年度的73家有了大幅增长[10]。可持续发展专门机构[11]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的因素纳入企业经营决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指导、监督及执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等事项,从而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非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有所增强,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截至2022年9月底,沪深300上市公司中有271家公司披露社会责任/ESG报告,其中有8家机构分别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与ESG报告[12]。在这271家公司中,有46家就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占比16.97%,较往年有所提升[13],但总体占比仍有待加强。具有第三方审验意见的披露报告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与市场影响力。随着ESG政策与相关标准的逐步完善,第三方审验主体资质提升,ESG报告的质量与可信度有望加强。

来源: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展开全文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是中国首家专注于促进可持续金融的国际新公益平台。通过研发社会价值量化评估体系、建设聚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和投资标的的平台、倡导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理念,从而“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

相关推荐

2025宿迁绿色产业洽谈会开幕,现场签约九批合作项目

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碳市场体系 碳市场成交量创新高

中国正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