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丽/文
心理咨询中,如果有的来访者执念于某件事情,以至于无法投入现在的生活,我们常常说,他被“卡”住了。
最初看到挂碍这个词是在《心经》中,“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旦有了贪恋之物的挂碍,我们就不免害怕失去,“创造”出很多想象中的灾难。
在现代心理学中,“挂碍”是一种心灵不自由、失去灵活性的状态,无法自由思考、行动和表达自己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源自于我们对某种事物的执着或过度关注,导致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例如,当我们一直关注某个问题时,它就像单曲循环一样占据了我们的“思维硬盘”,我们无力关闭头脑中的“单曲循环”,从而无法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情。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断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悲剧,如“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这种表现属于“灾难症候群”,是重大变故后个体的心理反应,其中包括向周围人诉说来宣泄心灵痛苦。但后来,她不断重复这种诉说,甚至全镇的人都能背诵,她就被自己的悲剧“卡”住了。如果说她有什么“心理疾病”,那就是缺乏超越的力量,无法从悲剧中走出来,重新面对人生。
从挂碍的状态中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方法来实现。
首先,关注当下可以让思维从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中解脱出来,重新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就像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那句著名的台词,“只要有心,便可以感受到没有平凡的时刻”。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当下,那可能是因为心被别的事情挂碍,或者脑中的思维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发生了思维反刍。
其次,我们可以学会主动打破状态,中断原来的负面思路、语言或行为。
唐代李翱拜访南泉禅师,问道:“古时候,有一个人,在一个玻璃瓶里饲养着一只小鹅。后来,鹅渐渐地长大起来,没有办法从瓶中出来。事既如此,而这个人的本意却又不想把瓶子打破,同时也不想把鹅伤害。请问禅师,假如是您的话,究竟要怎么办?” 这个时候,南泉禅师突然叫道:“李翱!” 李翱乃自然地回答道:“在!” 南泉禅师微笑地道:“出来了!”因为一声断喝,李翱从一种想法中出来,打破了反复思虑,单曲循环一般的状态。
作为咨询师,也有一些技巧引导来访者“打破状态”,让来访者从一种状态中出来,回到当下。比如,问一些与之前事物完全无关的问题,例如:“你的手机在那里买的?指示受导者注意一些无关的事物,例如:“那个窗玻璃有裂痕,看得出吗?”引导受导者离开原来的位置,做一些不同的行为。例如:“帮我去倒杯水,可以吗?”
作为个人,当陷入自己的执念中无法自拔,想要主动打破状态,可以尝试换个角度来看待事情,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或者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使自己能够从执念中解脱出来。
最后,要学习放下。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改善,不能改善的就学习放下。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农民们把一只细颈瓶子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
猴子如何自救呢?只有放下,放下贪恋的“大米”才能获得“从瓶子里抽手”自由。
放下并不是让我们轻易放弃、逃避问题,而是学会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如果我们遇到一些无法更改的困境,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它们,而不是不停地挣扎,弄得自己精疲力尽。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能够改变的事情上,或许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之,遇到挂碍可以有很多方法来解决,学会关注当下、主动打破状态、放下不能改变的,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有时候我们的状态并不总是由外界因素所控制,而是由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所控制。这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态度,比任何其他方法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