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总会遇到一些岔路口,有必然,也有偶遇,有的是自己说了算,有的自己说了不算。
比如,人之初的两个岔路口,便是不由自主,自己说了不算。
为何如此?因为,儿童年龄太小,不仅没有民主,而且不能自主,一切,由父母掌控。
所以,在爱和责任之下,做为家长必须清楚两点:首先看清岔路口的“方向标”,然后为孩子成长“掌好舵”。
【第一岔路口】
这个岔路的里程碑写着:1岁半到两岁半。
这个岔路口的路标:一条指向“自我”;另一条指向“唯我”。
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走对了,一路顺利;走错了,一生麻烦。所以,用“三岁看大”的看点说事,就意味着,这段路包含了许多人生成长的关键点。抑或,诸多关键点的集合,便是关键期。尤其是性格养成,正是关键期中的关键点。
说到这,敲黑板:这个路口有“四条家长须知”。
第一:要懂得,寻求独立和自由是儿童的天性。
这个期间的美好是儿童总想着和做着挣脱家长的束缚,也就是“我能行”和“我要自己来”。这是什么意识?是成长!
然而,许多家长并不懂,总是说“你不行”、“你还小”、“我帮你”。这是家长违规行为,是反成长作为。
当然,这一期间也有不少麻烦,属于儿童“要自由”,而家庭也是社会,也有规则,这是必须的,是家教。于是,家长和儿童的成长博弈开始了。
第二:要警惕,绝不能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有位父亲说孩子就是他们的“家中宝”,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到父母,用溺爱把孩子给包围了,围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太阳系”。
他还说到,孩子刚去幼儿园时,好长一个阶段不适应,因为,他失去了原来的“核心地位”,同时又遇见了好多别人家的“小太阳”。于是,每天哭闹着要回到自己的“太阳系”。
另一名父亲说,孩子在快两岁时,家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来了,妈妈做了一只鸡,开饭时,孩子一上桌就先把两只鸡腿都拿来,占为己有。
爸爸就此批评了孩子,说要孝敬爷爷奶奶,可孩子不懂,一脸懵。过后,爸爸找了几本相关的绘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慢慢开导孩子,孩子最终懂得了,不能啥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尤其是要孝敬长辈,要感恩父母。
第三:要挺住,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绝不退让。
但凡娇惯孩子,结果必是任性。
一般讲,儿童六个月前,属于“既不知道我是我,也不知道你是谁”的本我期,然后,逐渐萌生自我意识,也初步建立了与父母关系的认识。
资料说,这个阶段除了蒙氏教育指出儿童对环境的敏感之外,还有对爱和安全的敏感,所以,此时的儿童,在懵懂中最懂的是,父母给予的安全和爱。于是,在欲望没满足后,敢跟父母以哭闹方式做斗争,这可谓任性萌动期。
此时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来解释,因为,常常不是“大了就好了,而是大了就晚了”!这里所说的“大了”,应该是一岁半到两岁半。
其实,任性只是外在表现,根子还是内在的唯我心理在作用,所以,儿童任性不可无原则的谅解,更不可用“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来误读教育。
第四:要做到,尊重而不小看孩子。
我讲两个真实故事:
故事一:《大河报》记者黄普磊从来就不小看他的孩子,但凡出差在外,一定是每天都给孩子打个电话聊天。那次我们一起在成都,他又给孩子打了一通电话,我根本没听出来是跟孩子在聊天。因为,称呼中没叫“宝贝”,还因为,黄普磊跟孩子就没说孩子话,竟然说和王校去了都江堰的事,还认真的描述了我看望地震后聚源中学学生的场面。
等他放下电话,我随便问一嘴:“给谁打电话?”他说:“孩子。”听后我也没在意,又问:“多大了?”他说:“一岁多。”惊讶后我问:“孩子听得懂吗?”他认真的点了点头说:“懂。”
故事二:幼儿园中班的罗豆豆很懂事,老师表扬豆妈,豆妈说是豆爸懂教育。然后举例说:“豆爸常出差,大概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出差前认真的跟豆豆提出要求,说你在家替我照顾好妈妈,或许因为当时我在感冒。”
罗爸爸这个叮嘱很厉害,让豆豆一瞬间成长,竟然真的以男子汉的责任,开始照看和提醒妈妈按时吃药,包括睡觉时还会帮助妈妈盖好被子。豆妈说:“那次之后,我分明感到豆豆长大了,还感到有两个男人在爱我的幸福。”
其实,我一直建议,孩子到了一岁多,尽量别总称呼宝贝,要小心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妈宝。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关键还有,小看了孩子,孩子就长不大。
总之,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生第一岔路口,选择权在父母。所以,父母若能顺着孩子刚萌发的独立意识,引导孩子走向健康成长的自我之路,这是为人生奠基;否则,在溺爱之下,走入唯我这条用麻烦铺就的路,麻烦就来了。
【第二岔路口】
第二岔路口的里程碑写着:两岁半左右。
第二岔路口的路标:一条指向“独立”;另一条指向“依赖”。
前面所谈的自我和下面所说的独立,不是一回事,自我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下的心理表现,独立是一种行为能力,是和依赖相对应的问题。
当然,不止于概念不同,更重要的是走哪条路的选择权也不同,第一岔路口如果走错了,犯了路线性错误,追责下来,父母当负全责。但第二岔路口就不一样了,此时的儿童一般都进了托育园或幼儿园,所以,影响和引领儿童走哪条路的问题,还有老师也要担责。甚至,从教育和专业的角度去说,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多一些。
事实上,幼儿园老师都有体会,但凡新生入园,老师们面对着许多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童,都要用一段时间来“修复”,唤醒其独立意识,培养其独立行为,让儿童有成长的样子。
所以,这个岔路口也有一块牌子,写着“幼师须知”。
第一:相信儿童,放手独立
有一所很商业的幼儿园,其宣传亮点是“五星级三全式服务”,其中的“五星级”是自诩,“三全式”指的是“全心全意全方位”。
理念很美,很诱惑,实际也没夸张,他们就是请五星级酒店经理来培训的,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家长的满意”。所以,孩子在家被惯的自己不会吃饭,到幼儿园老师接着喂;孩子不会穿衣、不会叠被、不会洗手,甚至自己不会上厕所,老师就说“我来帮你”。
我评说:他们敬畏的是家长,而不是成长。试问:如此幼儿园还有教育吗?!儿童在这个三岔路口还能走独立吗?!回答是NO.
另一所幼儿园的理念是:相信儿童,放手成长。对此我给大赞,因为,抱着、哄着、惯着,把儿童当做皇帝、小主一样的伺候着,何以独立!
所以说,若以敬畏之心看待成长时,我们应该建构的教育观念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必须自己做,成人的过度帮助,就是干扰儿童成长,严重说,这是罪过。
第二:自主游戏,参与生活
自主游戏的关键是“自主”,是支持独立和发展独立,这是现代人才核心素养中的要素之一。
不过,在我看来参与生活的事比自主游戏更重要,因为,儿童从来都不缺游戏,缺的是直接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我能行”。
海口松柏儿童之家很有心得,他们常说的是“带着孩子们一起过日子”,他们也确实能说到做到,孩子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只要能做的事,老师们都会放手给他们,一点也不吝啬。所以,许多家长说,孩子们到了幼儿园,几乎立刻就长大了,就会自己做事了。
这就是独立,因为,老师们懂儿童,懂幼教,从不小看儿童,从不哄孩子和惯孩子,他们对孩子们从来都是认真的,他们是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引导着儿童走向独立。
第三,蒙氏课程,支持独立
蒙氏教育的核心是,做人讲规则和做事有秩序。没错,这既是蒙氏教育的核心也是亮点,但若进一步说去,在我看来,蒙氏教育最美的是过程。
为何如此说法?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讲规则建立和秩序建构,只不过一般而言,是在外动力的强迫下,用规则建规则,用秩序建秩序。蒙氏不同,是给予独立,通过儿童成长敏感期去引导和在工作中内化,然后实现由里向外的生成,逐步以习惯养成的方式,建构规则意识和秩序感。
我曾归结说:这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做自己,是走了一条独立发展之路,这是一条是用黄金铺就的成长之路,所以,弥足珍贵。
总而言之,在人之初的两个关键岔路口上,如果有幸遇见了懂儿童的家长和老师,然后,在其指引下,走入了自我和独立的成长大道,这将昭示:今后的人生之路,不在话下,只在脚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