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贾康:以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支持高质量发展

原创贾康

2023-02-28 16:36:59

以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支持高质量发展,我分几个层次谈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的基本看法。

首先,要谈一下怎么理解农业与生态文明,以及文化与生态文明。我们大家早都熟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又直接关联“民以食为天”的人民美好生活。我们现在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中央非常明确地表述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论上讲发展的不充分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现在这种不充分是不平衡带出来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应着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得以人民为中心来更好地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推进现代化。而这里面,作为基本民生保障的广义农业(既包括种植也包括养殖)提供的食品安全,当然是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同时,我们也知道,农业是大量关联与耕地、牧场、田园、水泽等等种植和养殖自然条件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构成因素的产业,理论上讲它是第一产业,排在基础位置,它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是最密切的。“生态农业”的概念,就特别凸显了在生态学原理支撑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向之下,“农业发展与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一体化”的这种认识。

接着还得按照我们研究者的习惯,讨论一下文明和文化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显然有关,但是文明又是明显区别于文化的一个可以称之为升级版的概念。关于文化,我们可以把精神生活因素结合入内而特指人类生活的某种特点或者特定领域、特定组成部分。有学者专门注意到,如在学术文献里做搜索的话,关于文化可以找出几百种定义,见仁见智,而我是这样理解的:它一定是要有精神因素加入进来而特指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到了说文化的场合,饮食有饮食文化,饮酒有饮酒文化,我们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还有婚庆文化、乡村文化,等等,这些概念都有特指,它们强调的是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有特色之别,而并没有高下之分。这么多少数民族文化各有千秋,哪个是高水平,哪个属低水平?一般不能这样区分,就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而文明这个概念,则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必须也必然是依客观规律从比较低水平向比较高水平不断的演进之中所达到的某一种阶段和某一种状态,它就有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之分了。我们一般讲人类文明,会强调其中内含着的共性。比如我们讲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显然已经意味着有一种横向对比,在和世界民族之林的横向对比之中,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都要达到“大踏步跟上时代”之后居于人类文明进步第一阵营的这个水平,那才能称为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这时候文明概念的内涵就不是特色的,而是可比的了。我们现在把农业生态对接到“农业生态文明”概念,显然是在追求它的可比进步的意义上,强调的这个概念。

接着第二个大的层次,我们要展开一些讨论一下,在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对我国生态农业文明建设的几点简要考察。我自己的调研不够,但我觉得至少如下这样几个视角是要特别提到的:

一个是关联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进入新的两步走的冲关期,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发展,在农业的概念之下,它紧密联系着生态农业文明建设这个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它在各个经济体的向上发展过程中间,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都是要走低的,但是它的生产率是在提高的;相关的人口的比重,在三农概念之下是走低的,但是农业和整个农村发展的所谓“正的外部性”却是在提高的。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是指某些特定活动和活动的主体具有直接关联之外,对其他的社会成员也会产生的影响,比如有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间产出自己特定的市场适销产品而取得投资回报,但是它造成污染,这时候污染就是负的外部性。农业如果发展得好,它在保证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往往有非常明显的所谓正的外部性,即从事农业的主体自己的投资回报未必会显得多么高,但是它带来的综合的绩效,复合的效应,对全社会的贡献,却有多重可称道的公众福利效应,这叫正的外部性。特别是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值得强调,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会以促进生态优化而更多地做出正外部性的贡献,更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接着说,在我们国家前些年的发展中,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比如说,我们显然需要有针对性地积极减少在种植中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在养殖中某些传统方式造成的所谓农业面源污染。一个工厂、企业,它一般在某个地点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会造成点源的污染,农业更多的时间并不是很清晰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在更广阔的农田、农业活动范围内它会形成面源污染。这个事情怎么样更好的来认识和加以解决?显然在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的农业作为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影响到的社会成员高品质生活方面,有内在关联。

另外,我们还得借鉴国际经验探讨中国过去概念上基本没有、但未来肯定也无法回避的农田的休耕轮作制度。前些年财政部的领导就曾经专门提到这个概念。比如美国它有大量的农田,是在美国农业部的通盘顶层规划指导之下做休耕轮作的,为什么要休耕轮作?就是考虑到农业的外部性,要抑制它负面的可能性,更好发挥它正面的效应。休耕轮作的正面效应怎么发挥出来呢?要有政府财政为后盾的资金补贴,而休耕轮作方案是对美国所有的基本农田由农业部组织专业团队的调查之后,非常明确地安排,哪些具体的地块在哪些时间段里不要再从事耕作、不要再从事农业活动。这时候是培养和恢复地力,又实际上对冲了农产品过剩在市场上造成的一些可能的风险因素--缓解农产品过剩,促进整个市场上供销价格平衡点相对容易实现并相对稳定,也更多地体现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促进方方面面预期的稳定感,等等,有一系列的好处。这些好处从农场主、农户自身他们体会不到,农业部说只要你按照政府的规划,在这个时间段里(一年、两年)不再从事这个地块上的农业活动,政府给你一笔资金,以公共资源支付这个补贴资金,就是要追求正的外部性。休耕轮作,在前些年我听到的内部讨论里,中国可能要首先面临一些长期以来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高的农田,考虑借鉴国际经验来做休耕轮作,这当然跟生态农业概念之下的文明水平提高有关。过去匪夷所思--我们要充分利用田地,怎么可以休耕呢?但前些年隐含着的,已有退耕还林还草,那是干嘛呢?其实就有中国特色的、当时不得不采取的保持水土、优化生态环境的一种休耕,现在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这些问题。

第三,我还想谈到,随着规模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新型光电场农业、戈壁农业等等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我们应该积极增加所谓跟农业相关的,以及与各种组合型经济活动相关的绿化因素——它们是会增加碳汇的。碳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碳吸收。森林有碳汇,会产生吸收碳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我们很多现在看到的跟农业相关的碳汇,已并不是造林而有了规模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等,它们也是在优化环境,并也是更多增加绿植,也是在产生一种植被增加而带来的碳汇。所谓新型光电场农业也很有意思,我听说在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新能源的时候,很多场景是有大片的光伏电池场,一般都是在过去的不毛之地,没有植被,戈壁滩上或者秃秃的山岭上,但有了这种光伏电池场铺设在那里以后,几年之内光伏电池板下面长出了草,长出了灌木,很有意思吧,它就增加了绿化这方面的积极因素,就带来了我们说的碳汇、碳吸收能力,而且它还带来什么呢?有草,有灌木,有虫子,就可以养鸡。那不就是融和发展吗?生态农业对上了这种看起来是工业概念之下的光伏电池场(新型的光电新能源生产的光电场),它却可以跟生态农业、养殖综合在一起。过去说戈壁滩上不要考虑农业,而宁夏那边多少年前就考虑了,它有一种滴灌技术,在戈壁滩上可以种出品质非常高的西瓜,增加了绿色植物,增加了土地的产出,实际上也优化了环境,还可以带出一些具体的黄金旅游一条龙上的旅游点:大家在甘肃旅游的时候,一串旅游点之间有一个点是看戈壁滩上西瓜的一片生产基地,将会很有意思吧?这都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正又结合着双碳战略目标在中国的实施。

还有,我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循环经济、文旅产业等等组合形式、“一条龙”形式的发展,生态农业进步,跟旅游这个产业发展有关的形式多样化,将涉及有机农业产品的分享,农家乐式的参与式、浸入式的度假、采摘、娱乐这种新型田园生活体验,也将会更多地成为康养、身心健康交流活动,以及亲子活动(即很多家长要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认识社会,看外部世界,看自然),还有敬老活动(现在越来越多子女说给父母尽孝心,可能的情况下于节假日带着父母一起去旅游),参加这种新型田园生活体验,都是可选项,而且它们同时成为社会生活绿色低碳化的积极促进因子,也是生态农业文明概念之下我们要优化相关的经济活动和消费活动、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个层次,我抓紧时间探讨性地谈一下怎么样以生态农业文明建设来支持高质量绿色发展。这方面会议组织者提到,能不能结合着云南玉溪也谈点儿建设性的看法。我确实调研很不够,但在此不揣浅陋,结合我想到的试着也提一些建议。

首先第一条,非常重要的发展经验表明,我们必须在整个的产业发展,包括生态农业文明建设这个视角之下,高度重视优化相关的各级政府国土开发的顶层规划。中央政府已经提出了多年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很有道理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各个区域不同的自然禀赋等,适合各自以什么为重点来开发?中央有通盘的安排,但那是粗线条的,到了各级政府辖区,一定还要有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主体功能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同时又不能不考虑行政区划。历史上有“香格里拉”的概念,一部分在云南,另外一部分又得承认在四川,所以,有大香格里拉的概念,那是明显的生态保护区,主要发展观光业和农业,不能搞更多的加工业。在我们各级政府辖区之内,包括自己的行政区划之内和相邻的行政区划之间,这种定制化的开发方案,客观都需要有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并且取得专业团队的智力支持因素,来形成覆盖今天所讨论的生态农业这个概念之下推进其文明建设的尽可能高水平的整体方案。比如咱们云南,特别是咱们这次会议所在地玉溪,生态环境的相对优势因素是十分明显的。几十年间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和一般的地级行政区我都到过,云南我还差两个地方没有到,红河和昭通没有到过,很遗憾,但是一般的情况我有所了解,深知云南的生态环境概念之下的相对优势绝对是很突出的,而且各个地方丰富多彩,并不雷同,各有各自的绝招,各有各自的亮点名片。这种生态环境相对优势因素十分明显的前提之下,怎么样进一步优化整体的(比如我们云南辖区,我们玉溪辖区)的国土开发、生态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显然需要上下呼应,往上我们玉溪要连云南,云南往上要连全国,往下我们要一直落到我们辖区里各个乡镇,各个基层政权辖区,都要对接到可操作的方案,要形成一种系统工程。

在实际生活中间,我知道我们政府管理部门早就在搞规划,城乡建设部有城乡建设规划,发改委对产业布局有产业发展规划,公交部门有公交规划,水利部门有水利规划,包括教育部门有教育规划,环境保护部门有环保规划,关键就是要多规合一,有机合成一个通盘的更高水平的规划。而且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升级发展,在玉溪,在云南怎么样对接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要求?那么这样一个任务即及时优化顶层规划,找到尽可能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智力支持来做整个的规划优化,我认为一定要抓住。比如我粗粗的班门弄斧谈一谈,我知道玉溪有它一定的品牌效应,这里面有亮点,也有短板,规划层面可以讨论怎么补短板。就我自己的体验,我只去过一次抚仙湖,天黑了才到,第二天早晨看到湖景,我的印象就是抚仙湖湖区,绝对非比寻常、非常高水平的这样一个湖光山色资源环境高地,或者说宝贵观光资源待开发的一个区域,它就属于仙境。水质极高,高水平的水质所带来的湖区感受不同一般。你说外地我们见的湖还少吗?青海湖曾经被评为全国最美排第一位的,杭州的西湖要排到第六位、第七位之后,但是杭州西湖确实有它非常美的特点,抚仙湖跟它们都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我们怎么开发?我觉得顶层规划不能满足于一般所说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质保护,一定要考虑这里面我们要加什么样特定的重点项目。比如说我们玉溪有水果、有花卉,产量在全省排在前一二位,而且褚橙形成品牌非常不容易,褚时建作为杰出的企业家,那么坎坷的人生,晚年终于出了牢笼保外就医,在这种情况下,八十多岁,居然几年之内创出了褚橙这么一个现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这是我们的亮点,那么应可以把这些水果、花卉、褚橙等等,作为引子,延伸地对上人们现在越来越看重的茶道,以花、果、茶养生,在抚仙湖旁边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开发项目?我首先想到,自己很愿意观察,可不可以有一种抚仙湖畔品茶的高品质生活的特定场所,这可不可以放在规划里?可能单做这么一个项目还意思不大,一定要考虑整个环湖区域能开发成什么样子,一下看出去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配上各种要素,这才是高水平。另外,抚仙湖这么好的有仙境的湖光山色之下,我们有没有可能设想办一个抚仙湖的音乐节,这是至少可以放开来想的事情。还有我知道王书记非常看重高品质生活,那么并不是有了土豪金就有高品质,说土豪,甚至完全不叫高品质生活,要有琴棋书画,诗情画意,诗和远方,连科学科普都有一定的品质,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抚仙湖开发中,又引入综合艺术度假区这样的项目?似乎大有可为,这个设想空间太大了。还有我今天在会场看到陈列,我才知道有玉溪窑,一些样品非常精美,当然又有可以改进之处。这都是值得开发的项目。点到为止说一下,甚至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抚仙湖整个开发顶层规划中,可有一项专门对接烟民的,虽然说吸烟有害健康,全球都在宣传这个,但是在中国,烟民继续存在,烟厂继续存在,一方面要控制它的弊,一方面要扬它的利,它对国计民生实际上产生的正面效应还不能否定,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对接高品质?值得下一番工夫好好设计。国际上再怎么讲禁烟的这些地方,到了它著名的机场和商业区,美国也好,英国也好,都可能有专卖店是卖香烟中名牌雪茄的,这是不是个品牌?我们这边可不可以联合一些地方来供货。过去说四川曾给中南海特供香烟与雪茄,我们可否联合起来,串起来。香格里拉概念四川跟云南是共享的,烟草的发展为什么不可以联合共享?等等。这些都纯粹是我自己的一些即兴想法。时间关系,不能多说。这里有一个要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只有政府才能牵头做这个事儿,而且政府的主要决策者非常重要,他们下大决心,认准高品质生活导向,那么整个连片开发要有这种覆盖至少好几十年的顶层规划,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我们总体上比如说全盘设想的环抚仙湖的湖畔开发项目,至少借鉴大理的苍山洱海开发和昆明的滇池开发,能让咱们做得更有声有色。

第二,我认为这种不可替代的政府职能,还应该延伸到对非政府主体相关行为的信心引导、观念供给、政策支持、市场推动等等方面。真正有了好的顶层规划,一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做。这里面的信息很重要,政府毕竟有它特定的信息来源,从领会中央到看国际,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而且观念上一定要创新,要提升。政策支持不用说了,我们财政税收方面的各种政策支持,可一直对接到政策性金融、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产业引导基金(还有在疫情冲击之下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的使用和支持大量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等等。专家的辅导,市场的推广,都要抓住。

第三,我们显然要积极攻坚克难,深化农村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统一大市场建设--这个中央现在特别强调的概念之下的配套改革,要促使要素能够充分流动,微观主体和农村社会成员的潜力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新技术革命的数字化潮流,要更积极地导入乡村振兴和生态农业建设,不只是淘宝村、淘宝镇,还有更广泛运用的数字经济,比如冷链的发展,一定要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才能真正体现它的高水平,对接高品质生活。

最后一条,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建设相关的PPP的创新,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大有可为。要规范化地发展它,这也关联中央最近又在一系列指导方针里反复强调的PPP创新重要性,地方的同志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信号。我们守正出奇的发展,应拿出大手笔。所谓PPP的规范化,即它应该是在法治化、专业化和阳光化的轨道上推进,而恰恰这些也就是它的优点。没有法治化,非政府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不可能自觉自愿跟政府签合同一干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合作;这些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片区开发,依照法治化这个轨道,那么就要求政府放低身段,跟非政府主体按照PPP的民事主体身份来签协议,大家自愿签字,共同遵守;而且要配有专业化的水平,要有阳光化的多重监督——本来这也正是PPP机制的优点。这样可形成我们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于生态农业文明建设上取得的的一个新局面。无论地方发展水平怎么样,比如我们玉溪在云南,算是财力相对雄厚之地,但领导层已经感觉到可用的财力仍然是明显不足,这种财力的不足除了我们自己以财源建设来支持让它更足一些之外,一定要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拉体外资金大手笔而干一番大事业的机制,而PPP我认为就是首选。在这方面要统筹考虑的还很多。

感谢各位。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马海涛:科技金融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

行业龙头亏损加剧:公共自行车的教训

巨头鏖战即时零售,该用“卷”尺衡量吗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