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滕泰:中国经济面临两个深度转型

2022-09-11 09:00:17

未来中国经济要面临两个深度转型。

2021年以来,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大通胀和中国经济的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高达9%左右,创40多年新高。除了欧美国家能源供给冲击、贸易保守主义等供给侧原因之外,这次全球大通胀的源起实际上是2020年疫情以来,欧美国家重消费、轻生产和投资的应对疫情模式。为应对通胀,美国、欧洲连续大幅加息,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风险。

与欧美通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的下行。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速只有4.8%,二季度增速只有0.4%。下半年在统筹疫情防控、稳物价、保就业等多重经济增长目标下,预测经济能够恢复到4%以上。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除了消费和服务业受冲击之外,跟重投资和生产、轻消费和服务业的社会观念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未来经济增长的大分化,除了东西方经济大分化以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产业的分化。过去40年中国经济增长是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都受益的普惠式增长,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阶层都是经济增长的收益者。但是美国过去30多年的增长是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制药产业、智能制造、金融等少数新经济行业引领的增长,传统产业受冲击。因此它的经济可以说是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少数人口的增长。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的增长模式,美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从高峰的70%下降到50%。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大分化,它会对我们的区域增长和人口收入的分化带来哪些影响呢?

在宏观上,未来中国经济要面临两个深度转型。第一大转型是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占中国GDP比重多年来都在40%以上,印度占比27%,欧美国家在20%到25%之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后基建时代,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小,部分省份投资乘数低于1。投资的微观效益也越来越低,全国高速公路收支差额7000多亿,大部分特色小镇空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消费驱动是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如果GDP贡献65%的消费不能够恢复,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肯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有学者研究表明,1块钱稳消费资金产生的乘数效应在城市是3倍以上,在农村是5倍以上。

第二个中国经济宏观上的转型是以服务业的创新大发展来促进制造业的创新转型。服务业不但不会降低制造业的产量,还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还是未来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向。2021年末,中国工业的就业人口只有2.17亿,农业的就业人口只有1.7亿,服务业就业人口3.59亿。一个机器人的投入可以替代25到50个工人,所以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会很快下降,农业吸纳的就业则降到1亿以下。

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在哪儿?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增速超过100%,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一些技术以及光伏、风能多项技术领先全球。很多中国企业发布机器人计划,一旦2C端人形机器人问世以后,这将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此外就是元宇宙相关的产业,不论是AR、VR等入口还是新的场景,都有无限潜力。

(作者在“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主旨演讲摘要)

展开全文

滕泰

专栏作家 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新供给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提出者,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曾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新财富论》《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软财富》《软价值》《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经济学: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转型》《创造新需求》《全球通胀与衰退》等作品。曾于2010年、2015年受邀参加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并做经济形势汇报。

相关推荐

中国垃圾是如何不够烧的?

央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

央行: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