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系列谈序篇:要注重“稳中求进” 在“进”上下功夫

原创王小广

2022-07-28 10:46:36

从5、6月份的经济形势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和稳增长政策的发力见效,下半年宏观经济强劲回升可期。全年经济增长将呈前低后高的态势,二季度为谷底,微增0.4%,三季度经济增长有望回升到5.5%左右,四季度趋稳。但经济恢复仍面临多重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制约,宏观政策既要坚持“稳字当头”,巩固经济回升势头,更要注重“稳中求进”,在“进”上下功夫。

王小广/文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先高位开局、再大幅下滑、而后较强劲恢复,呈现巨大短期冲击下的经济波动轨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两类因素影响,第一类是局部疫情冲击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造成巨大影响;第二类是一些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经济增长巨大潜力的发挥。前者是短期冲击,后者是中长期压力,两类问题叠加,是导致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的根本原因。

就今年上半年经济的短期剧烈波动而言,疫情是第一位的原因,即3月份以来南北两大经济中心先后爆发疫情,形成超强的冲击波。但从增长动力的角度看,仅看到短期问题并过于侧重于对短期冲击的化解,并不能解决我们经济运行的真问题: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如供给端,由于供给动力转换未完成,制造业持续处于报酬递减过程中,高质量供给动能不足。而在需求端,巨大的消费动能释放受压制,导致持续性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所谓“三重压力”(供给冲击、需求萎缩、预期转弱)由此派生。

随着上海、北京5月中旬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全国经济随之明显恢复,5月份工业由4月的负增长转正,在强有力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作用下投资、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受疫情冲击巨大的消费和服务业降幅也明显收窄,至6月份出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向好。

从短期经济增长趋势来讲,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二季度最低,微增0.4%,三季度将大幅回升,四季度趋于稳定。如果下半年特大、超大城市都不再爆发比较严重的疫情的话,那么三季度经济增长有望回升到5.5%左右,四季度则会有所调整,降至5%左右,全年经济增长4-4.5%。但由于疫情冲击所造成的严重不对称效果与诸多结构性问题叠加,决定了今后的经济恢复并不轻松,一些行业、一些领域依然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一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引发关注。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就业总量矛盾明显缓解形成对比的是,近期我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大,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稳就业、保就业的重点。

二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系统性发展困难。疫情的反复冲击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使中小微企业困难层层叠加,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无疑对总体市场经济活力和稳就业产生巨大影响。

三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疫情对消费增长的强抑制效应,以及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明显偏低,使消费增长受到巨大压抑,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增长回升的最主要障碍。

四是制造业持续报酬递减问题。这是民营企业预期转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是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问题,这是许多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的解决决定了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质量,这要求宏观经济政策既要继续坚持“稳字当头”,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稳增长成效,同时,要更加注重“稳中求进”,在“进”上下功夫,也就是优化结构、深入关键领域的改革上用力,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后的经济恢复更加有力、更能持久。

本次宏观经济热点系列谈,主要想就以上问题做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思路。

展开全文

王小广

专栏作家经济学家王小广,宏观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历任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等职。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预测、房地产、汽车、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等。2003年初提出房地产“泡沫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城市发展规划上创造性的提出“本底规划论”,曾多次准确预测中国宏观经济的“拐点”变化。

相关推荐

【金融一线调研】从“看行业”到“看转型”:银行重构农企信贷逻辑

6月贷款环比多增1.62万亿 信贷总量与结构均现改善

【金融一线调研】银行科技金融的适配性变化:分层分类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