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19日,位于济南的华东大学搬至青岛,与山东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庆祝大会也在这天隆重举行。70多年过去了,山东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材。人们也没有忘记当年华东大学艰难的建校历程,以及那些学有所长、服从国家大局、为人师表的老师们。他们的加入使山东大学如虎添翼,学科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为雄厚,为山大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从筹备到开学不到四个月
1948年4月,解放军攻克山东省潍县县城,不久潍县更名为潍坊市。为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决定在潍坊新设华东大学,招收中学以上青年学生,一边学知识,一边掌握新的科学理论,为新中国培养年轻干部。韦悫被任命为校长,张勃川任副校长,刘雪苇任教务主任,俞仲武任秘书长。陆续调配叶锦田、李庚、蒋捷夫、董一博等多名中层干部进校开展工作,同时将李仲融、车载、胡考、何封等教师招至潍坊,组建比较强大的师资阵容,校址暂选潍县东郊的乐道院。
华东大学最初校址潍县乐道院
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根据当时的情况,华大决定先设置大学预科部和临时研究班。预科部招收高中肄业和初中毕业生,学制暂定一年,研究班招收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的青年学生。经过考试、考核,第一批共录取500多人,其中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共招录50人,三个班的主任分别由何封、李仲融、王淑明担任,蒋捷夫为秘书长。预科分为两个部,第一部在潍县乐道院,第二部在潍县城南30里的坊子。9月4日,华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从筹备到开学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1948年9月华大迁往济南,并于11月下旬完成迁校事宜,华大这时也步入正轨。首先是对预科和研究班进行调整,预科由原来的两个部,增加到四个部,原设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改为社会科学、文学、教育三个学院,同时设立华大研究部。校长韦悫兼任文学院院长,副校长张勃川兼任社会科学院院长,教育学院院长由田佩之担任,研究部由王哲任主任。在此基础上,新聘专业教师多名,其中教授有刘国芳、张心田、廉立之、严薇青、许衍梁、汪伯岩、赵毅生、万九河、王俊岑等,讲师有金诗伯、韩连琪、侯春岭、翟麟阁。此时留学美国归来的吴富恒也进入华大,在文学院任教,后来任文学院院长。
韦悫校长
进驻济南后,华东大学校部机关由最初的济南经四纬六路,迁至齐鲁大学考文楼。根据发展要求,学校制定了《华东大学校务委员会规程》等一系列管理条例,使学校管理趋于制度化,有章可循。华大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1949年3月学生为500人,4月再录取300人,6月接收原河南大学、安徽大学等返鲁学生200多名。至此,华东大学在校生达到2000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学校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当年5月,校长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由彭康兼任校长,余修为教务长、刘宿贤任秘书长,崔戎任教务长。 根据1950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办学两年的实践经验,华大决定向正规化新型大学转变,设置政治、文学、史地、俄文、艺术五个系,学时暂定两年,分别由李仲融、吴富恒、车载、何封、臧云远(先为于寄寓)担任系主任。这时又聘请了一批教授,包括高兰、曾以鲁、张君川、俞成辉以及捷克籍犹太人曼者克夫妇,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华大同时强化校务管理工作,学校向新型正规化大学又进了一大步。
合校胜利 皆大欢喜
华东大学是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一所革命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华大面临着适应新形势,逐步向正规化大学转变的问题。华大师生顺应新需要,开始做一些与之相关的工作,取得了进展,尤其是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华大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济南临时借用齐鲁大学部分校舍,随着齐大师生员工陆续返校,两校矛盾突出。再就是华大学科单一,只有几个文科学系,没有理科。考虑到华大办学遇到的困难,华东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9月27日致电政务院转中央教育部,请示山大、华大合并问题。
在接到合并指示后,华大与山大成立迁并办理委员会,彭康为主任委员,陆侃如、张勃川为副主任委员,负责合校事宜,达成了“事理兼顾,舍异求同”的原则。华大一千多名师生于1950年12月8日迁往青岛,暂借黄台路10号的中正中学校址,在教学的同时洽谈合校方案。两校师生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很快就合校后的院系设置、组织机构等工作作出决议。
1952年2月27日,教育部下文,决定由华岗担任合并后的山东大学校长。1951年3月13日,教育部提出了修定和补充后的方案:撤销华东大学建制,国立山东大学去掉“国立”二字。合校后成立山东大学,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和政治和艺术两个直属系。校长华岗,副校长童第周、陆侃如,教务长何作霖、副教务长余修、罗竹风,秘书长刘椽,文学院院长吴富恒,理学院院长郭贻诚,工学院院长丁履德,农学院院长陈瑞泰,医学院院长徐佐夏。
彭康校长
万事俱备,1951年3月19日,山东大学举行隆重集会,校长华岗做了《合校方案和山大前途》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合校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任务更艰巨、更光荣,山大人须兢兢业业、发奋图强,努力建设新山东大学。”实践证明,在当时条件下合校的方案是较为理想的。尤其是随着华大一起进入山大的教授,很快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为山大注入了新鲜血液。
那些作出贡献的教职员工
至此,历经潍坊建校、济南发展转型、青岛合校的华东大学,结束了三年的历史使命,融入山东大学,开启新征程。我们不能忘记为华大作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尤其是韦悫、彭康两位校长,他们不仅因华大创立功绩卓著,也为山东大学培养了人才,功不可没。
第一任校长韦悫(1896年—1976年),教育家,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商务印书馆编审部主任、译报总经理、上海周报总编辑。创办华东大学,为华大首任校长,后任上海市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等,1976年在湖北宜昌病逝。
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后,由彭康(1900年—1968年)兼任华大校长。彭康是江西萍乡人,教育家,191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哲学学位,回国后投身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等。上世纪50年代到上海任交通大学校长,以及西迁陕西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任华大校长期间,彭康积极推动华大与山大合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合校工作,使两所创设历史不同、教育教学类型不同、教职员工及学生背景不同的大学顺利合校。他以“合校胜利,皆大欢喜”八个字,概括了合校初期的工作成绩。
随华大并入山大工作的教职员工,很多都成了各个学科及管理层的优秀代表。
吴富恒(1911年—2001年),教育家,河北省滦县人,北平师范大学英文系毕业,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华大、山大两校合并后任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主任,翌年任教务长,1959年担任副校长,1978年2月被任命为山东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1979年底改任山大校长,直到1984年73岁时卸任。出任山大校长后,吴富恒主持恢复《文史哲》杂志,并任文史哲研究所所长和杂志编委会主任,使山大很快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吴富恒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他还先后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美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等职务。
臧云远(1913年—1991年),剧作家、诗人,祖籍山东蓬莱,曾任华大艺术系主任、山东大学艺术系主任,华东艺专副校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臧云远从193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参加中国作家左翼联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专业调整时,山大艺术系与苏州艺专、无锡艺专合并成立华东艺专,后改为南京艺术学院,臧云远参与主持组建工作。
张君川(1911年—1999年),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山东惠民人,先后就读清华大学外文系和文学研究所,曾任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教研室主任,1952年10月调到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62年任杭州大学外语系教授。
韩连琪(1909年—1990年),山东安丘人,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著名先秦秦汉史专家,任教华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大学,到山东大学后为历史系教授。
金诗伯(1914年—1993),中国籍犹太人,曾任华东大学俄语教师、山东大学外语系教授。
高兰(1909年—1987年),著名朗诵诗人,曾任山大中文系副主任。
蒋捷夫(1917年—1999年),哲学家、教育家,湖南省常德人,曾任山大历史系主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曾在华大任教的严薇青、田佩之、廉立之、刘力行、赵毅生、王俊岑等,进入1950年9月成立的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李仲融调华东社会科学院任院长,后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封任山大政治系副主任,不久调国家出版总署任编审,历任人民出版社编译室副主任、中央编译局校审、北京文史馆馆员,1967年在北京逝世。著名漫画家胡考调《人民画报》任副总编辑,1994年逝世。
另外我们还要记住车载、王淑明、朱维基、陶官云、袁似瑶诸位先生的名字,他们为华东大学的建立、发展做出贡献,令后人敬重。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许志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