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下一年度经济工作的基调、方向和总体要求。而在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本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明确做好全年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从3月5日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看,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等主要预期目标稳中求进,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宏观政策支撑有力。金融业应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重点,提升服务效能,为完成全年目标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主要预期目标稳中求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等。从2017年—2024年年度比较来看(详见附表),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目标设置稳中求进。从GDP增速目标看,5.0%左右的目标虽然低于2019年之前水平,与2023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但这样的增速是以2023年GDP实际增速5.2%为基数,与2023年在低基数上实现的增速相比更具挑战性,属于较高水平。2022、2023两年GDP平均增速只有4.1%,今年5%左右的增速目标较前两年平均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也高于4.5%左右的市场预期增速,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原则。
二是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从需要看,要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目标,2024年—2035年平均经济增速应达到4.6%左右。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为实现翻一番目标留下余地。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化解重大风险,都要求经济保持一定增速。从可能看,2023年GDP实际增长5.2%,随着疫情“疤痕”效应逐渐消退,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完全可能。从地方看,2024年31省份GDP加权平均目标增速为5.4%。
三是考虑到短期和长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政府10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与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新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且排在第二项。这些都表明,中央政府在目标设置、政策制定上,既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短期的周期性波动;同时着眼于长远,努力破解事关大局的中长期问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四大宏观政策有力支撑
实现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通过全国上下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推出的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一系列宏观政策,将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形成有力支撑。
一、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与2023年“加力提效”相比,今年财政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将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预期。2024年我国赤字率拟按3%安排,虽然低于预期,但考虑到发行特别国债、上年增发国债结转等,支出规模仍然不小,赤字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开始,中央准备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这既是短期内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举措,也是长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部署。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以中央政府加杠杆的方式,还有助于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二、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总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加大实施的空间仍然较大。“灵活”,表明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进行必要调整,降准降息都是政策选项;“适度”,表明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稳健的基调不变,不会进行“大水漫灌”;“精准”,主要从结构而言,将运用好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有效”,主要从结果而言,货币政策不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重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这表明,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更加精准有效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助力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三、产业政策创新主导、面向未来
在2024年政府10项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以技术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衍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体现。金融支持服务新质生产力,重点和关键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和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等原则,各地还要杜绝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等行为,一方面应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积极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切不可为了形成新的增长点,“一刀切”地去除旧产能、打压传统行业和企业。
四、就业政策目标较高、多措并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经济下行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就业问题凸显。附表显示,2023年城镇就业预期目标“1200万人左右”,而今年将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是2017年以来目标最高的一年。今年的“以上”两字,体现中央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下一步,一是要大力扶持创造就业岗位较多的重点行业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支持,开拓年轻人就业创业的新领域、新途径;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满足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提升招聘匹配效率。要通过就业政策有效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为促消费、扩内需奠定基础。
同时,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明确目标、要求和流程,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从根本上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可预期、更稳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进而稳定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激发和扩大投资、消费需求。还要加强政策协调,综合用好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让各类政策相向而行,协同发力,更好地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从而增强对稳消费、稳投资、稳外贸等支持力度。特别要运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更精准有力地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金融应做好“五篇大文章”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是“五篇大文章”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之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五篇大文章”指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事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未来。“五篇大文章”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路向,明确了重点。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机构应增强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加快转型创新,探索完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提升自身稳健发展能力,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一是提高认识,从战略高度做实做深。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点,也是金融机构优化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应兼顾短期和长远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组织架构,如针对性设立事业部、专业支行等,加大专业化经营力度。
二是强化金融资源投向管理,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如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标准提高到2000万元为契机,聚焦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持续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款比例,实现普惠金融从“增量”“扩面”转向“提质”。
三是完善和创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如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等特点,探索以人才、技术、业务模式和市场前景等作为评价要素,以商标权、专利权作为质押物,加快引入外部增信措施,让不符合传统授信标准的企业轻松获得融资。
四是加快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加强联动,探索构建客户养老金融“全景视图”,推出更多养老储蓄、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兼顾稳健性和收益性,加强投资者教育,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五是优化内部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修改内部制度办法,针对“五篇大文章”项目,总行(总公司)对分支机构进行充分授权,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高效率审批,更好地满足用户对资金和服务的时效性要求,提升用户体验感和获得感。
当然,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应基于资源禀赋和自身能力。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应统筹安排,推动“五篇大文章”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应基于区域、行业、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聚焦重点,做好“1+1”(即普惠金融加一项特色业务) 文章。无论是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应该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金融,夯实数字金融底座和能力,真正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金融管理部门要完善制度安排,优化政策环境,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践行“五篇大文章”。如人民银行进一步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和政策,在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适当降低资金成本;监管部门可以优化考核和评价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意愿和能力。